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
发布时间:2021-02-03 06:36
根据2015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船在闽北近岸海域采集的3 500 km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结合所处海域水深35~40 m、长度90.2 m、穿过测线Z3和测线L9地震剖面的交叉处的一口地质岩芯ECS1601的分析,对闽北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精细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闽北近岸海域浅层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5个地震层序,自上而下分别为SU1(QT0-QT1)、SU2(QT1-QT2)、SU3(QT2-QT3)、SU4(QT3-QT4)、SU5(QT4-QT5);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数据,地质岩芯ECS1601可以划为4个沉积地层单元,从上往下依次命名为DU1、DU3、DU4、DU5(DU5a、DU5b、DU5c)。将两者进行对比发现,SU1对应于DU1,SU3对应于DU3,SU4对应于DU4,SU5对应于DU5。综合分析地震剖面和地质浅钻,建立了闽北近岸海域的年代地层框架和沉积地层演化模式,探讨了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过程。
【文章来源】:沉积学报. 2020,38(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地震测线布置和钻井布置图
QT4地震反射界面一般表现为向下削截下伏地层的反射特征,该界面底界面高低不同,说明了侵蚀下切的深度和强度不同。与QT2有些相似,该界面起伏变化较大,在地震剖面中往往表现为“U”字型或“V”字型。界面之下反射特征呈现为平行或者亚平行结构,界面之上则变现为古河道的杂乱反射特征(图2)。该界面对下伏海相地层表现为截切作用。图3 测线剖面上的浅层气
图2 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图局部地区,QT3和QT5之间的地层为平行或亚平行反射结构。将QT3与QT4之间的地震层序定义为SU4,通过将其与地质岩芯分析和对比,认为其形成于氧同位素四期以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平潭岛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MIS 5海侵旋回特征[J]. 陈聪,万秋池,郑卓,余风玲,A SWITZER,万一兴. 热带地理. 2016(03)
[2]东海陆架浙-闽沿岸泥质沉积研究进展[J]. 徐方建,李安春,黄敬利. 海洋通报. 2012(01)
[3]近2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J]. 肖尚斌,李安春,蒋富清,尤征,陈莉. 沉积学报. 2005(02)
[4]中更新世以来长江口至冲绳海槽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J]. 吴自银,金翔龙,李家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02)
[5]第四纪东海的海进层序和海退层序[J]. 刘振夏,印萍,S.Berne,A.Trentesaux,庄克琳,李朝新. 科学通报. 2001(S1)
[6]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J]. 刘振夏,BerneS,LATALANTE科学考察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01)
[7]中更新世以来东海陆架的古环境[J]. 刘振夏,S Berne.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02)
[8]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初步研究[J]. 唐保根. 上海地质. 1996(02)
[9]东海西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分区及沉积特征的初步研究[J]. 唐保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2(04)
[10]福建沿岸晚更新世末次海侵及其海平面的变化[J]. 杨建明. 海洋科学. 1988(05)
硕士论文
[1]东海陆架区浅部地震地层层序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D]. 李达.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16064
【文章来源】:沉积学报. 2020,38(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地震测线布置和钻井布置图
QT4地震反射界面一般表现为向下削截下伏地层的反射特征,该界面底界面高低不同,说明了侵蚀下切的深度和强度不同。与QT2有些相似,该界面起伏变化较大,在地震剖面中往往表现为“U”字型或“V”字型。界面之下反射特征呈现为平行或者亚平行结构,界面之上则变现为古河道的杂乱反射特征(图2)。该界面对下伏海相地层表现为截切作用。图3 测线剖面上的浅层气
图2 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图局部地区,QT3和QT5之间的地层为平行或亚平行反射结构。将QT3与QT4之间的地震层序定义为SU4,通过将其与地质岩芯分析和对比,认为其形成于氧同位素四期以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福建平潭岛晚第四纪沉积序列及MIS 5海侵旋回特征[J]. 陈聪,万秋池,郑卓,余风玲,A SWITZER,万一兴. 热带地理. 2016(03)
[2]东海陆架浙-闽沿岸泥质沉积研究进展[J]. 徐方建,李安春,黄敬利. 海洋通报. 2012(01)
[3]近2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J]. 肖尚斌,李安春,蒋富清,尤征,陈莉. 沉积学报. 2005(02)
[4]中更新世以来长江口至冲绳海槽高分辨率地震地层学研究[J]. 吴自银,金翔龙,李家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02)
[5]第四纪东海的海进层序和海退层序[J]. 刘振夏,印萍,S.Berne,A.Trentesaux,庄克琳,李朝新. 科学通报. 2001(S1)
[6]东海陆架的古河道和古三角洲[J]. 刘振夏,BerneS,LATALANTE科学考察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0(01)
[7]中更新世以来东海陆架的古环境[J]. 刘振夏,S Berne.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02)
[8]东海陆架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初步研究[J]. 唐保根. 上海地质. 1996(02)
[9]东海西部海域现代沉积环境分区及沉积特征的初步研究[J]. 唐保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2(04)
[10]福建沿岸晚更新世末次海侵及其海平面的变化[J]. 杨建明. 海洋科学. 1988(05)
硕士论文
[1]东海陆架区浅部地震地层层序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D]. 李达.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16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016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