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与认识
发布时间:2021-03-05 04:55
中国海域及邻区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也是地球科学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区域之一。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一项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目标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近20年的持续调查,实现了对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全面覆盖,系统地获取了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形成了基于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大幅提升了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这项工作填补了中国小比例尺海洋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初步摸清了中国管辖海域地质环境条件和资源环境潜力,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认识,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提升区域地质科学的认知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 2020,47(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地貌格局
在大量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对海域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一是查明了表层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在东部海域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分布,而在南海则显示从陆架到海盆的环状分布。常量元素Si O2高含量位于台湾浅滩和南黄海中东部靠近朝鲜半岛的砂质区,而其他常量元素高含量位于东海内陆架、南海中央海盆及菲律宾海盆等泥质区。主要微量元素Cd主要分布于长江口、辽河口和珠江口,As、Hg分布在辽河口和珠江口。二是总结了地球化学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控制地球化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物源、粒度、气候和人类活动。长江口高Cd是由于扬子和秦岭相对富Cd岩石的风化产物输入。Si O2、Al2O3和Mg O等分布与粒度控制相关,Na2O含量分布受不同纬度的气候控制明显。三是东部海域与南海北缘地球化学表现为不相容元素的富集,并具有向海降低的趋势,表明陆源沉积物的影响逐渐减弱;南海海盆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相容元素的富集,表明主要受到深部海盆基岩的影响。4.6 刻画了中国边缘海及邻区地貌形态
将中国海及邻区的岩浆作用划分为6期,分别为前兴凯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其中,海域以燕山期和喜山期岩浆活动为主。燕山期东部海域以白垩纪中—酸性岩浆岩为主,与板块俯冲引起的岛弧岩浆作用有关;少量中—基性岩浆岩分布于渤海和南黄海,主要与岩石圈伸展和裂陷盆地形成早期地壳破裂引起的深部熔体上涌有关。钻井资料证实南海燕山期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酸性与中酸性岩浆岩空间分带性不明显;K-Ar测年结果表明岩浆活动以晚白垩世(70~105 Ma)为主,其次为早白垩世—晚侏罗世(118~153 Ma),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Li et al.,2007,2019)。喜山期东部海域岩浆作用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渤、黄海海域以基性岩为主,是与克拉通破坏和地幔柱活动等有关的板内岩浆作用;东海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影响,发育多期岛弧和弧后盆地,岛弧型中酸性岩与弧后盆地基性岩相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自西向东迁移趋势。钻井、拖网和IODP钻探、地震剖面揭示的岩体与围岩地层的接触关系等表明,南海在扩张停止后的喜山期二幕(晚中新世—第四纪),存在大规模岩浆活动,早期(17~8 Ma)为大规模溢流式喷发,形成石英拉斑玄武岩及橄榄拉斑玄武岩,晚期(8~5 Ma)为中心式喷发,形成碱性橄榄玄武岩及碧玄岩,反映了南海及邻区岩浆-热活动中心由洋中脊向板内边缘迁移的规律。从全海域来看,燕山期和喜山期岩浆来源和规模不同,前者规模宏大,岩浆活动主要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后撤等作用相关(李三忠等,2013,2018);后者规模小而局限,岩浆活动与边缘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岩浆量多少密切相关(Li et al.,2014,2015)。4.4 揭示了中国海域及邻区重磁场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J]. 李三忠,曹现志,王光增,刘博,李玺瑶,索艳慧,姜兆霞,郭玲莉,周洁,王鹏程,朱俊江,汪刚,赵淑娟,刘永江,张国伟.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2]“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集成及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J]. 张勇,李学杰,尚鲁宁,梅西. 海洋地质前沿. 2018(11)
[3]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J]. 李三忠,索艳慧,李玺瑶,王永明,曹现志,王鹏程,郭玲莉,于胜尧,兰浩圆,李少俊,赵淑娟,周在征,张臻,张国伟. 科学通报. 2018(16)
[4]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及其洋陆过渡带:古今演变与论争[J]. 张国伟,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4)
[5]东海的来历[J]. 李家彪,丁巍伟,吴自银,孙湫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4)
[6]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J]. 李三忠,余珊,赵淑娟,刘鑫,龚淑云,索艳慧,戴黎明,马云,许立青,曹现志,王鹏程,孙文军,杨朝,朱俊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3(03)
[7]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海[J]. 刘光鼎,陈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3)
本文编号:3064615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 2020,47(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地貌格局
在大量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对海域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一是查明了表层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在东部海域平行于海岸线呈条带状分布,而在南海则显示从陆架到海盆的环状分布。常量元素Si O2高含量位于台湾浅滩和南黄海中东部靠近朝鲜半岛的砂质区,而其他常量元素高含量位于东海内陆架、南海中央海盆及菲律宾海盆等泥质区。主要微量元素Cd主要分布于长江口、辽河口和珠江口,As、Hg分布在辽河口和珠江口。二是总结了地球化学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控制地球化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物源、粒度、气候和人类活动。长江口高Cd是由于扬子和秦岭相对富Cd岩石的风化产物输入。Si O2、Al2O3和Mg O等分布与粒度控制相关,Na2O含量分布受不同纬度的气候控制明显。三是东部海域与南海北缘地球化学表现为不相容元素的富集,并具有向海降低的趋势,表明陆源沉积物的影响逐渐减弱;南海海盆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相容元素的富集,表明主要受到深部海盆基岩的影响。4.6 刻画了中国边缘海及邻区地貌形态
将中国海及邻区的岩浆作用划分为6期,分别为前兴凯期、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其中,海域以燕山期和喜山期岩浆活动为主。燕山期东部海域以白垩纪中—酸性岩浆岩为主,与板块俯冲引起的岛弧岩浆作用有关;少量中—基性岩浆岩分布于渤海和南黄海,主要与岩石圈伸展和裂陷盆地形成早期地壳破裂引起的深部熔体上涌有关。钻井资料证实南海燕山期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酸性与中酸性岩浆岩空间分带性不明显;K-Ar测年结果表明岩浆活动以晚白垩世(70~105 Ma)为主,其次为早白垩世—晚侏罗世(118~153 Ma),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Li et al.,2007,2019)。喜山期东部海域岩浆作用存在显著的南北差异,渤、黄海海域以基性岩为主,是与克拉通破坏和地幔柱活动等有关的板内岩浆作用;东海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影响,发育多期岛弧和弧后盆地,岛弧型中酸性岩与弧后盆地基性岩相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自西向东迁移趋势。钻井、拖网和IODP钻探、地震剖面揭示的岩体与围岩地层的接触关系等表明,南海在扩张停止后的喜山期二幕(晚中新世—第四纪),存在大规模岩浆活动,早期(17~8 Ma)为大规模溢流式喷发,形成石英拉斑玄武岩及橄榄拉斑玄武岩,晚期(8~5 Ma)为中心式喷发,形成碱性橄榄玄武岩及碧玄岩,反映了南海及邻区岩浆-热活动中心由洋中脊向板内边缘迁移的规律。从全海域来看,燕山期和喜山期岩浆来源和规模不同,前者规模宏大,岩浆活动主要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后撤等作用相关(李三忠等,2013,2018);后者规模小而局限,岩浆活动与边缘海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岩浆量多少密切相关(Li et al.,2014,2015)。4.4 揭示了中国海域及邻区重磁场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平洋板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板块重建[J]. 李三忠,曹现志,王光增,刘博,李玺瑶,索艳慧,姜兆霞,郭玲莉,周洁,王鹏程,朱俊江,汪刚,赵淑娟,刘永江,张国伟. 地质力学学报. 2019(05)
[2]“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集成及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J]. 张勇,李学杰,尚鲁宁,梅西. 海洋地质前沿. 2018(11)
[3]西太平洋中生代板块俯冲过程与东亚洋陆过渡带构造-岩浆响应[J]. 李三忠,索艳慧,李玺瑶,王永明,曹现志,王鹏程,郭玲莉,于胜尧,兰浩圆,李少俊,赵淑娟,周在征,张臻,张国伟. 科学通报. 2018(16)
[4]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及其洋陆过渡带:古今演变与论争[J]. 张国伟,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4)
[5]东海的来历[J]. 李家彪,丁巍伟,吴自银,孙湫词.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4)
[6]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J]. 李三忠,余珊,赵淑娟,刘鑫,龚淑云,索艳慧,戴黎明,马云,许立青,曹现志,王鹏程,孙文军,杨朝,朱俊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3(03)
[7]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海[J]. 刘光鼎,陈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3)
本文编号:3064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06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