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有机碳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3-11 05:49
近年来,随着一些大型国际项目的兴起(JGOFS、SOLAS等),海洋有机碳循环研究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而陆架边缘海的碳循环在这一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海水中的总有机碳在整个南黄海4个季节的含量、变化入手,利用2006~2007年4个季节进行的大面调查所得结果,对不同季节南黄海总有机碳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春季南黄海北部TOC含量高于南部,其分布特征是高值区一般位于近岸海域,南部长江口及中部外海TOC含量较低;西部近岸和南部浅海区,TOC在各水层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中部海域TOC表层与底层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在垂直方向上,TOC量值随深度的变化不明显,主要有4种典型的分布类型。近岸TOC高值可能是由沿岸流输运或是生物活动生产造成的,底层TOC的低值则主要受黄海暖流变性水的冲淡稀释影响。(2)夏季TOC分布南北差异比较明显,北部TOC含量高,且由近岸向外海浓度递减,而南部海域TOC含量较低,且由近岸向外海TOC浓度递增。高值区出现在北部近岸,而苏北近岸、长江口以北海域及中部的深层水均出现较大范围的TOC低值区。此外,其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出现明...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然界水体中颗粒态、溶解态有机碳及碳化合物的粒径范围(Hopeetal.,1994)
图1-2 为Fasham et al.(2001)给出了的生物泵示意图(未包括碳酸钙泵)图 1-2 海洋生物泵(引自 Fasham et al.,2001)1.3 陆架边缘海的碳循环大洋碳循环研究经过近 12 年的国际 JGOFS 计划,其基本碳源/汇格局、大洋4
南黄海有机碳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黄海地形特征为一个半封闭陆架浅海,水更新周期较长,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突出特点是,水深为 60~90 m 的黄海槽从海区的东南大致沿 124伸展(图 1-3)。槽的西侧是较广阔的平坦浅水地形;而东侧等深形坡度较大。特殊的地形和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该海域的水,具有较明显的季节特征。通常把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把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宋金明等,1997)。南黄海相对于北环境有其特殊性,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南黄海两岸中韩工农业速发展,对南黄海生态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北上的黄海暖流,,季节性的黄海冷水团,也使得南黄海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因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郑国侠等,200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有机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J]. 林晶,吴莹,张经,杨世伦,朱卓毅. 中国环境科学. 2007(02)
[2]南黄海夏季海水pCO2研究Ⅱ——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J]. 江春波,张龙军,王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
[3]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贺志鹏,宋金明,张乃星. 海洋科学进展. 2006(04)
[4]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J]. 于非,张志欣,刁新源,郭景松,汤毓祥.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5)
[5]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J].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 生态学报. 2006(07)
[6]南黄海秋季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J]. 郑国侠,宋金明,戴纪翠,王益鸣.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3)
[7]海洋碳循环研究进展[J]. 殷建平,王友绍,徐继荣,孙松. 生态学报. 2006(02)
[8]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金海燕,林以安,陈建芳,金明明.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5)
[9]温度、盐度对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中肋骨条藻的比较[J]. 陈炳章,王宗灵,朱明远,李瑞香. 海洋科学进展. 2005(01)
[10]南黄海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J]. 胡好国,万振文,袁业立.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06)
博士论文
[1]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 高学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本文编号:3075969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自然界水体中颗粒态、溶解态有机碳及碳化合物的粒径范围(Hopeetal.,1994)
图1-2 为Fasham et al.(2001)给出了的生物泵示意图(未包括碳酸钙泵)图 1-2 海洋生物泵(引自 Fasham et al.,2001)1.3 陆架边缘海的碳循环大洋碳循环研究经过近 12 年的国际 JGOFS 计划,其基本碳源/汇格局、大洋4
南黄海有机碳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黄海地形特征为一个半封闭陆架浅海,水更新周期较长,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突出特点是,水深为 60~90 m 的黄海槽从海区的东南大致沿 124伸展(图 1-3)。槽的西侧是较广阔的平坦浅水地形;而东侧等深形坡度较大。特殊的地形和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该海域的水,具有较明显的季节特征。通常把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把黄海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宋金明等,1997)。南黄海相对于北环境有其特殊性,自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南黄海两岸中韩工农业速发展,对南黄海生态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北上的黄海暖流,,季节性的黄海冷水团,也使得南黄海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因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郑国侠等,200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有机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三峡工程对其影响[J]. 林晶,吴莹,张经,杨世伦,朱卓毅. 中国环境科学. 2007(02)
[2]南黄海夏季海水pCO2研究Ⅱ——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J]. 江春波,张龙军,王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S1)
[3]南黄海溶解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贺志鹏,宋金明,张乃星. 海洋科学进展. 2006(04)
[4]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J]. 于非,张志欣,刁新源,郭景松,汤毓祥.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5)
[5]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J].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 生态学报. 2006(07)
[6]南黄海秋季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J]. 郑国侠,宋金明,戴纪翠,王益鸣.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3)
[7]海洋碳循环研究进展[J]. 殷建平,王友绍,徐继荣,孙松. 生态学报. 2006(02)
[8]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金海燕,林以安,陈建芳,金明明.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5)
[9]温度、盐度对具齿原甲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中肋骨条藻的比较[J]. 陈炳章,王宗灵,朱明远,李瑞香. 海洋科学进展. 2005(01)
[10]南黄海浮游植物季节性变化的数值模拟与影响因子分析[J]. 胡好国,万振文,袁业立.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06)
博士论文
[1]中国近海典型海域溶解无机碳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 高学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本文编号:3075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07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