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12:38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是大气中一种重要的痕量气体,对全球变暖和大气化学有重要作用。海洋是大气中CO的重要自然排放源,其中河口、海湾和陆架等近岸海域面积虽然只占整个海洋的一小部分,但对海洋排放CO的贡献较大。因此对典型的近岸海洋环境中溶解CO的生物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对在全球尺度上准确地估算海洋对大气CO的贡献和在全球范围内正确估计CO的光致生成对海洋中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近海有代表性的陆架海区—东海和黄海为研究目标,从海洋和大气两方面入手,率先对这一海域中溶解CO的浓度分布、时空变化、海-气通量、微生物消耗以及光化学生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半封闭的海湾—胶州湾中CO的光致生成进行了考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2009年4-5月和2009年11-12月对东海和黄海海域不同深度的海水中的溶解CO的分布和海-气通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春季和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C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42±1.86和0.88±0.52 nmol L-1;黄海表层海水中CO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3±1.46和0.80±0.56 nmo...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大气中的一氧化碳
        1.1.1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作用
        1.1.2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来源
        1.1.3 大气中一氧化碳的去除
    1.2 海洋中一氧化碳的分布和海-气通量
    1.3 海洋中一氧化碳的来源
        1.3.1 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
        1.3.2 一氧化碳的暗反应生成
    1.4 海洋中一氧化碳的消耗
        1.4.1 一氧化碳微生物消耗速率的测定方法
        1.4.2 不同海域一氧化碳微生物消耗速率
bio的影响因素">        1.4.3 kbio的影响因素
        1.4.4 一氧化碳的微生物消耗量
    1.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1 一氧化碳浓度分布和海-气通量中存在的问题
        1.5.2 一氧化碳光致生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3 一氧化碳微生物消耗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试剂
        2.1.1 仪器装置及仪器参数
        2.1.2 试剂
    2.2 一氧化碳的现场测定
        2.2.1 海水样品的采集
        2.2.2 一氧化碳浓度测定
        2.2.3 一氧化碳浓度的计算
        2.2.4 海-气通量的计算
    2.3 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
        2.3.1 水样采集和预处理
        2.3.2 水样的光脱色
        2.3.3 一氧化碳光致生成量的测定和计算
    2.4 一氧化碳的微生物消耗
    2.5 各参数的测定方法
        2.5.1 有机物吸收光谱的测定
        2.5.2 DOC的测定
        2.5.3 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
        2.5.4 Chl-a含量的测定
3 中国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3.1 采样区域和站位分布
    3.2 一氧化碳的浓度分布
        3.2.1 一氧化碳的水平分布
        3.2.2 一氧化碳的周日变化
        3.2.3 一氧化碳的垂直分布
    3.3 一氧化碳的海-气通量
        3.3.1 过饱和系数
        3.3.2 海-气通量
    3.4 一氧化碳的微生物消耗
        3.4.1 微生物消耗速率的水平分布
        3.4.2 微生物消耗速率的季节变化
        3.4.3 影响消耗速率的因素
    3.5 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
        3.5.1 春季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
        3.5.2 秋季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
        3.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4 东海和黄海中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量
        3.5.5 一氧化碳光致生成对碳循环的意义
    3.6 本章小结
4.胶州湾中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
    4.1 采样站位
    4.2 光脱色对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4.2.1 光脱色对有机物吸光系数的影响
350和DOC的影响">        4.2.2 光脱色对a350和DOC的影响
        4.2.3 光脱色对有机物特征荧光峰的影响
    4.3 影响一氧化碳光致生成量的因素
        4.3.1 光脱色对一氧化碳光致生成量的影响
        4.3.2 温度对光致生成量的影响
    4.4 胶州湾海水中一氧化碳的光致生成量
    4.5 本章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和撰写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顶空法测定海水中一氧化碳[J]. 陆小兰,杨桂朋,王晓蒙,王为磊,任春艳.  分析化学. 2010(03)
[2]近30年胶州湾海水中主要化学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J]. 钱国栋,汉红燕,刘静,梁生康,石晓勇,王修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3]胶州湾海水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特征研究[J]. 蒋凤华,杨黄浩,黎先春,王小如,王修林,殷月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7(09)
[4]海洋荧光溶解有机物质的研究[J]. 王江涛,关哈斯高娃,赵卫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5]胶州湾营养盐及富营养化特征[J]. 姚云,郑世清,沈志良.  海洋通报. 2007(04)
[6]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J]. 于非,张志欣,刁新源,郭景松,汤毓祥.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5)
[7]胶州湾初级生产力周年变化[J]. 孙松,张永山,吴玉霖,张光涛,张芳,蒲新明.  海洋与湖沼. 2005(06)
[8]海水中CO的光致生成和生物氧化的研究进展[J]. 张永,陈国华,楼涛,谢惠祥.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03)
[9]海水黄色物质光吸收特性实验研究[J]. 吴永森,张士魁,张绪琴,夏达英,吴隆业,郑建民.  海洋与湖沼. 2002(04)
[10]机动车辆尾气污染及控制对策[J]. 卫百潮,李红光.  山西化工. 2002(02)

博士论文
[1]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口水中一氧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 张永.中国海洋大学 2008
[2]溶解有机物的光化学过程模拟及其对环境污染物结合性质的影响研究[D]. 楼涛.中国海洋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21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121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d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