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5 06:12
淡水危机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未来淡水资源的形势更加严峻。于是海水淡化成为缓解淡水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中国的海水淡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此同时,海水淡化也正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订者特别关注的焦点,但远远还没有达到学术界和地方政策操作层面的期望。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循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对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内在机理及演化进行深入探索,选题准确,立意较新,对推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内容及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界定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剖析我国的演进规律和动态变化,揭示出促进产业化横向空间和纵向动态扩展的机理,指出海水淡化已然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新的开源途径。2、基于边际成本法的思想构造出长距离引水与海水淡化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分别对经济成本、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综合比较后发现,淡化成本是关键因素,只有结合产业化才有可能降耗减排。3、在分析评价长距离引水与海水淡化综合效益的基...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淡水危机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
1.1.2 我国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现
1.1.3 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加剧了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1.2 研究意义
1.2.1 对海水淡化产业化体系的合理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1.2.2 对海水淡化产业化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应用指导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海水淡化产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研究轨迹
2.1.1 海水淡化方面的文献述评
2.1.2 产业化方面的文献述评
2.2 研究缺陷
2.3 新的研究视角
3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
3.1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3.1.1 循环经济理论
3.1.2 产业经济理论
3.1.3 产业区位理论
3.2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内涵阐释
3.2.1 内涵界定
3.2.2 逻辑分析起点
3.3 国际淡化海水替代传统淡水的成功经验
3.3.1 国际海水淡化趋势分析
3.3.2 几个主要国家的成功经验
3.4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演进动因
3.4.1 开源空间有限,节流效率不足
3.4.2 沿海地区具备了海水淡化的综合条件
3.4.3 海水淡化已成为沿海乃至内陆地区新的开源途径
3.5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实践特征
3.5.1 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3.5.2 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3.5.3 我国海水淡化困境的诱因分析
4 我国海水淡化与长距离引水的综合效益评价比较研究
4.1 比较思路
4.1.1 比较对象的状况概括
4.1.2 比较基点的思辩
4.1.3 比较模型的构建
4.2 长距离引水的综合效益评价
4.2.1 长距离引水的经济成本
4.2.2 长距离引水的生态效益
4.2.3 长距离引水的社会效益
4.3 海水淡化的综合效益评价
4.3.1 海水淡化的经济成本
4.3.2 海水淡化的生态效益
4.3.3 海水淡化的社会效益
4.4 综合效益评价的比较分析
4.4.1 经济成本比较
4.4.2 生态效益比较
4.4.3 社会效益比较
4.4.4 其他效益比较
4.5 综合效益比较的启示
5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内部机理研究
5.1 基本思路
5.1.1 发展范式
5.1.2 经济范式
5.2 海水淡化产业化的节能模式
5.2.1 有效结合相关能源
5.2.2 集成优化淡化工艺
5.3 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关联产业延展模式
5.3.1 构建海水淡化产业链延展模型
5.3.2 主要关联产业延展的产业链
5.4 海水淡化产业化的集群模式
5.4.1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市场需求
5.4.2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增长潜力
5.4.3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支撑基础
5.4.4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培育机制
5.4.5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
5.5 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6 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条件评价及空间推进模式研究
6.1 内在规定性
6.2 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条件评价
6.2.1 评价原则的定位
6.2.2 评价方法的确定
6.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4 评价体系的构建
6.2.5 评价的具体步骤
6.2.6 评价结果的分析
6.3 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化的空间推进模式
6.3.1 空间推进模式的生态内涵
6.3.2 空间推进模式的梯度结构
6.3.3 空间推进模式的形成机制
7 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规划机制
7.2 政策机制
7.3 示范机制
7.4 保障机制
7.5 技术机制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引英入连一期应急供水工程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录B引英入连二期应急供水工程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录C 评价体系计算过程附表
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58861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15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淡水危机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
1.1.2 我国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现
1.1.3 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加剧了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1.2 研究意义
1.2.1 对海水淡化产业化体系的合理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1.2.2 对海水淡化产业化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应用指导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海水淡化产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2.1 研究轨迹
2.1.1 海水淡化方面的文献述评
2.1.2 产业化方面的文献述评
2.2 研究缺陷
2.3 新的研究视角
3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
3.1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3.1.1 循环经济理论
3.1.2 产业经济理论
3.1.3 产业区位理论
3.2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内涵阐释
3.2.1 内涵界定
3.2.2 逻辑分析起点
3.3 国际淡化海水替代传统淡水的成功经验
3.3.1 国际海水淡化趋势分析
3.3.2 几个主要国家的成功经验
3.4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演进动因
3.4.1 开源空间有限,节流效率不足
3.4.2 沿海地区具备了海水淡化的综合条件
3.4.3 海水淡化已成为沿海乃至内陆地区新的开源途径
3.5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实践特征
3.5.1 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3.5.2 我国海水淡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3.5.3 我国海水淡化困境的诱因分析
4 我国海水淡化与长距离引水的综合效益评价比较研究
4.1 比较思路
4.1.1 比较对象的状况概括
4.1.2 比较基点的思辩
4.1.3 比较模型的构建
4.2 长距离引水的综合效益评价
4.2.1 长距离引水的经济成本
4.2.2 长距离引水的生态效益
4.2.3 长距离引水的社会效益
4.3 海水淡化的综合效益评价
4.3.1 海水淡化的经济成本
4.3.2 海水淡化的生态效益
4.3.3 海水淡化的社会效益
4.4 综合效益评价的比较分析
4.4.1 经济成本比较
4.4.2 生态效益比较
4.4.3 社会效益比较
4.4.4 其他效益比较
4.5 综合效益比较的启示
5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内部机理研究
5.1 基本思路
5.1.1 发展范式
5.1.2 经济范式
5.2 海水淡化产业化的节能模式
5.2.1 有效结合相关能源
5.2.2 集成优化淡化工艺
5.3 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关联产业延展模式
5.3.1 构建海水淡化产业链延展模型
5.3.2 主要关联产业延展的产业链
5.4 海水淡化产业化的集群模式
5.4.1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市场需求
5.4.2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增长潜力
5.4.3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支撑基础
5.4.4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培育机制
5.4.5 海水淡化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
5.5 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6 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条件评价及空间推进模式研究
6.1 内在规定性
6.2 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化的条件评价
6.2.1 评价原则的定位
6.2.2 评价方法的确定
6.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6.2.4 评价体系的构建
6.2.5 评价的具体步骤
6.2.6 评价结果的分析
6.3 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化的空间推进模式
6.3.1 空间推进模式的生态内涵
6.3.2 空间推进模式的梯度结构
6.3.3 空间推进模式的形成机制
7 促进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规划机制
7.2 政策机制
7.3 示范机制
7.4 保障机制
7.5 技术机制
8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引英入连一期应急供水工程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录B引英入连二期应急供水工程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录C 评价体系计算过程附表
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58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15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