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5-31 13:55
  系统总结了白垩纪OAEs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OAE1a、OAE1b和OAE2时期的有机碳(TOC)含量、碳同位素、古温度和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指示意义,综合分析了白垩纪OAEs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白垩纪OAEs的发生可能与该时期海底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以及由其引起的气温升高、碳水化合物大量分解、水文循环加快和海洋生物生产力提高等一系列变化有关。对于白垩纪OAEs演化特征和成因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白垩纪OAEs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西洋/特提斯盆地及其周边陆地,而对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研究报道迄今未见,从而无法对白垩纪OAEs进行全球性对比和系统性研究。今后我们将重点围绕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白垩纪OAEs的演化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古气候环境效应等进行深入研究。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2020,44(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


白垩纪OAEs成因模式图[5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照亮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田军,拓守廷.  自然杂志. 2015(04)
[2]西太平洋暖池北部15万年以来的碳同位素低值事件[J]. 仇晓华,李铁刚,南青云,宫海明.  海洋科学. 2014(11)
[3]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黄永建,王成善,顾健.  地质学报. 2008(01)
[4]黑色页岩与大洋缺氧事件研究进展[J]. 陈兰,夏敏全,万云,伊海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5]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极端气候事件[J]. 刘志飞,胡修棉.  地球科学进展. 2003(05)
[6]大洋缺氧事件的碳稳定同位素响应[J]. 胡修棉,王成善,李祥辉.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1(01)
[7]西藏南部中白垩世Cenomanian Tutonian缺氧事件研究[J]. 王成善,胡修棉,万晓樵,陶然.  自然杂志. 1999(04)
[8]海水中Sr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环境意义与Sr同位素地层学[J]. 韦刚健.  海洋科学. 1995(01)
[9]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J]. 万晓樵.  地质科技情报. 1992(01)



本文编号:3208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208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