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中部全新世以来海山深潜区有孔虫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反映的气候变化
发布时间:2021-06-06 18:50
有孔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捕获或黏附周围海水中的钙质或硅质形成自己的壳体,因此有孔虫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记录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环境信息。以2017年蛟龙号第136潜次在南海珍贝海山底部约2 500 m水深位置精准采集的柱状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G.ruber以及G.sacculifer两类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以及碳氧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自12.6 ka以来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变化范围为24.4~29.3℃,平均温度为26.2℃,并能够识别出明显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时间范围上与新仙女木事件和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突变事件大致吻合。这些突变事件可能受控于ENSO活动和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位置的纬向移动,并与北大西洋冰筏事件具有遥相关。此外,发现全新世期间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和G.ruber的碳同位素分馏值Δ13CG.sacculifer-G.ruber与SST变化有关,SST降低时,Δ13CG.sacculifer-G.ruber呈负偏;而在SST升高时,Δ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南海黄岩岛海域柱状样年龄框架Fig.2TheageframeofthecoreontheHuangyanIslandinSC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晚末次冰期以来有孔虫特征及其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J]. 潘梦迪,邬黛黛,吴能友,刘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2)
[2]南海北部MD12-3432站MIS11期以来底栖有孔虫反映的古环境变化[J]. 梁静之,黄宝琦,董轶婷,贾文博,周彦希. 地学前缘. 2016(04)
[3]南海北部深水底流沉积作用[J]. 邵磊,李学杰,耿建华,庞雄,雷永昌,乔培军,王嘹亮,王宏斌.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6)
[4]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 李建如.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8)
[5]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J]. 汪品先,赵泉鸿,翦知湣,成鑫荣,黄维,田军,王吉良,李前裕,李保华,苏新. 科学通报. 2003(21)
[6]南海海流对冬季风风应力的响应特征[J]. 钱永甫,王谦谦,朱伯承. 气象科学. 2000(01)
[7]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冰期碳酸盐旋回[J].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8(01)
[8]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唐领余,王富葆,姚檀栋,赵希涛,张丕远,施少华.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12)
博士论文
[1]南海西北部36 kyr 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与驱动机制[D]. 李明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
[2]南海北部陆坡MIS5以来的古环境记录[D]. 刘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3]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D]. 路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硕士论文
[1]南海北部沉积物记录的早更新世气候变化[D]. 李小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15
本文编号:3214947
【文章来源】: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40(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南海黄岩岛海域柱状样年龄框架Fig.2TheageframeofthecoreontheHuangyanIslandinSCS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晚末次冰期以来有孔虫特征及其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J]. 潘梦迪,邬黛黛,吴能友,刘丽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7(02)
[2]南海北部MD12-3432站MIS11期以来底栖有孔虫反映的古环境变化[J]. 梁静之,黄宝琦,董轶婷,贾文博,周彦希. 地学前缘. 2016(04)
[3]南海北部深水底流沉积作用[J]. 邵磊,李学杰,耿建华,庞雄,雷永昌,乔培军,王嘹亮,王宏斌.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6)
[4]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J]. 李建如. 地球科学进展. 2005(08)
[5]南海三千万年的深海记录[J]. 汪品先,赵泉鸿,翦知湣,成鑫荣,黄维,田军,王吉良,李前裕,李保华,苏新. 科学通报. 2003(21)
[6]南海海流对冬季风风应力的响应特征[J]. 钱永甫,王谦谦,朱伯承. 气象科学. 2000(01)
[7]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冰期碳酸盐旋回[J].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8(01)
[8]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唐领余,王富葆,姚檀栋,赵希涛,张丕远,施少华.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2(12)
博士论文
[1]南海西北部36 kyr BP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与驱动机制[D]. 李明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
[2]南海北部陆坡MIS5以来的古环境记录[D]. 刘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3]25万年来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古海洋学研究[D]. 路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
硕士论文
[1]南海北部沉积物记录的早更新世气候变化[D]. 李小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2015
本文编号:3214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21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