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的变化特征及海气关系
发布时间:2021-06-20 14:10
本文基于1982-2017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逐日最佳插值海表温度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系统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联系的海气关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日数和次数EOF第一模态在除黑潮和黑潮延伸区外的区域呈线性增加趋势,第二模态则呈南北反向分布,并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海洋热浪的最大强度、持续时间、累积强度第一模态也呈线性上升趋势,最大强度和累积强度在高纬地区上升最多,持续时间在黑潮和黑潮延伸区变化最明显。从海气关系的角度来看,中低纬地区出现海洋热浪事件时,海气之间主要表现为海洋对大气的作用,而高纬度地区出现海洋热浪事件时,海气之间则以大气对海洋的影响为主。(2)不同纬度海洋热浪个例的趋势分析和合成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区不同纬度的夏季海洋热浪事件都表现出一定的线性增加趋势,其中低纬区域线性增加趋势最高,高纬区域次之,中纬区域最低,且该上升趋势与区域平均海温的上升密切相关。从环流特征来看,在不同纬度区域海洋热浪形成时,对应区域上空都有正高度异常和反气旋环流异常,而衰退阶段对应区域上空则...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a)天数、(b)次数、(c)最大强度、(d)持续时间、(e)累积强度的区域平均值变化的时间序列(蓝色折线)、多年平均值(黑色细实线)以及线性趋势(黑色粗实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日数第一模态(a,b)和第二模态(c,d)的时空分布,(a,c)为空间分布,(b,d)为相应的时间序列,(b)中直线为线性趋势,折线为年际变化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次数(a,b)、最大强度(c,d)、持续时间(e,f)、累积强度主模态(g,h)的时空分布,(a,c,e,g)是空间分布,(b,d,f,h)是相应的时间序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8: The Hottest Summer in China and Possible Causes[J]. Ting DING,Yuan YUAN,Jianming ZHANG,Hui GAO.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9(04)
[2]东亚夏季PJ遥相关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机理[J]. 陶丽,柯元惠,赵久伟. 大气科学学报. 2017(05)
[3]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J]. 叶殿秀,尹继福,陈正洪,郑有飞,吴荣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01)
[4]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研究的若干进展[J]. 李泓,李丽平,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04)
[5]1995年以来我国对黑潮及琉球海流的研究[J]. 袁耀初,苏纪兰. 科学通报. 2000(22)
[6]北太平洋海表持续加热对夏季中国降水及大气环流的影响[J]. 林学椿. 热带气象学报. 1999(03)
[7]冬季中高纬500hPa高度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J]. 吴国雄,王敬方. 气象学报. 1997(01)
硕士论文
[1]黑潮海温异常的机制及其对我国降水影响的研究[D]. 梅士龙.南京气象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239345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a)天数、(b)次数、(c)最大强度、(d)持续时间、(e)累积强度的区域平均值变化的时间序列(蓝色折线)、多年平均值(黑色细实线)以及线性趋势(黑色粗实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日数第一模态(a,b)和第二模态(c,d)的时空分布,(a,c)为空间分布,(b,d)为相应的时间序列,(b)中直线为线性趋势,折线为年际变化
西北太平洋夏季海洋热浪次数(a,b)、最大强度(c,d)、持续时间(e,f)、累积强度主模态(g,h)的时空分布,(a,c,e,g)是空间分布,(b,d,f,h)是相应的时间序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8: The Hottest Summer in China and Possible Causes[J]. Ting DING,Yuan YUAN,Jianming ZHANG,Hui GAO.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9(04)
[2]东亚夏季PJ遥相关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机理[J]. 陶丽,柯元惠,赵久伟. 大气科学学报. 2017(05)
[3]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J]. 叶殿秀,尹继福,陈正洪,郑有飞,吴荣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01)
[4]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研究的若干进展[J]. 李泓,李丽平,王盘兴.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1(04)
[5]1995年以来我国对黑潮及琉球海流的研究[J]. 袁耀初,苏纪兰. 科学通报. 2000(22)
[6]北太平洋海表持续加热对夏季中国降水及大气环流的影响[J]. 林学椿. 热带气象学报. 1999(03)
[7]冬季中高纬500hPa高度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分析[J]. 吴国雄,王敬方. 气象学报. 1997(01)
硕士论文
[1]黑潮海温异常的机制及其对我国降水影响的研究[D]. 梅士龙.南京气象学院 2004
本文编号:3239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23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