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6-29 10:30
  环境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探索和应用是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核心问题,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系统探索了沉积物岩心X射线图像灰度值的处理技术、影响因素和环境变化的替代性作用。针对取自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的C0702站沉积物柱状岩心,利用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沉积物岩心研究手段(粒度分析、X射线矿物物相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对该岩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137Cs、210Pb年代标定,建立了近150a来的高分辨沉积记录,阐明了高分辨沉积记录对气候环境变化、沉积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表明:沉积物岩心的X射线灰度图像信息量大、信息综合性强,通过图像可以快速的获取高分辨率沉积记录信息。从定量化角度考虑,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的灰度值是沉积物岩心综合沉积记录的一个良好替代性指标。沉积物粒度与X射线图像的灰度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平均粒径和灰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砂、粉砂与灰度值为正相关,粘土与灰度存在着较好的负相关。X射线图像的灰度值与沉积物岩心的干密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沉积物常量元素中的Si、Ca呈现出正相关性;与Al、Fe、Cl呈负...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沉积物岩心灰度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东海内陆架高分辨沉积记录中的应用


原始X光负片

灰度图像


灰度图像

趋势图,灰度值,年际变化,趋势


4.3.2 连续沉积记录的 EMD 处理4.3.2.1 灰度值的 EMD 处理本文使用了MATLAB7.0分析软件利用EMD工具箱对所得到的灰度值数据按照不同频率逐级分解出来,逐渐排除高频信号得到一系列不同频率的分量(IMF)以及趋势相(Res)。这些函数是基于数据得到的,因此EMD方法是自适应的,事实证明其实很高效的。从图5-1看出灰度值随时间变化范围在50~150之间,几乎找不出什么规律,既看不出灰度值的多时间尺度特征性,也看不出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中的分布情况。因此对利用EMD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如4-1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下游近代洪水事件重建的新证据[J]. 展望,杨守业,刘晓理,李健伟,Choi Man-Sik.  科学通报. 2010(19)
[2]东海泥质沉积区8千年来的有孔虫Mg/Ca和δ18O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J]. 张在秀,赵泉鸿,陈荣华,翦知湣,乔培军,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0(03)
[3]长江流域年平均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估[J]. 曾小凡,周建中.  人民长江. 2010(12)
[4]中全新世以来东亚冬季风的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记录[J]. 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乔淑卿,杨刚,方习生,吴永华,李朝新,李小艳,朱爱美,高晶晶.  科学通报. 2010(14)
[5]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刘升发,石学法,刘焱光,朱爱美,宋晓红.  海洋科学进展. 2010(01)
[6]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董爱国,翟世奎,ZABEL Matthias,于增慧.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06)
[7]长江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速率厘定的新途径:季节性Bio-Si记录[J]. 范德江,齐红艳,孙晓霞,郭志刚,杨作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8]大连湾近海表层沉积物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J]. 李艳,李安春,万世明,徐方建,李传顺,池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04)
[9]长江口外海域岩心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 董爱国,翟世奎,Zabel Matthias,于增慧,褚忠信.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04)
[10]关于《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反映的古环境演化》的几点商榷[J]. 肖尚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03)

博士论文
[1]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状况及其生态效应[D]. 王保栋.中国海洋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层沉积层序以及季节性沉积响应[D]. 齐红艳.中国海洋大学 2008
[2]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 董爱国.中国海洋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56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256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7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