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海侵沉积地层及其古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21-07-14 21:14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晚更新世海侵沉积地层广泛出露。基于本区18个站位柱状岩芯的剖面观察、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粒度分析、腹足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Benson))和钙质结核的AMS14C年龄识别了沉积相,并探讨了MIS 3阶段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特征,同时大致估算出末次海侵过程中水下平原的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在日照外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以北,表层覆盖着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所形成的砂质改造层,灰色,席状,无层理,厚度薄,通常在10~40 cm左右。海侵沙席之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可细分为滨岸潟湖相、沙坝相和滨海相等。底栖有孔虫组合几乎都以Ammonia beccarii(Linné)vars.为优势种,其他常见种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 Heron-Allen et Earland、Cribrononion subincertum(Asano)、Textularia foliacea Heron=Allen & Earland、Elphidium advenum(Cushman)、Protelphidium tubercula...
【文章来源】:沉积学报. 2020,3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20 页
【部分图文】: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柱状沉积物、表层钙质结核采样站位;(b)东西向浅地层剖面RLB9主要展示研究区水下平原剥蚀残留地貌特征
(2)RLH11、RLH17、RLH18、RLH24、RLH25、RLH26、RLH31和RLH32孔为一组,以RLH18、RLH25、RLH32孔为例,沉积物以黄色粉砂、砂质粉砂和泥为主,粒度较细,互层发育,在砂—粉砂—黏土三元图上呈弧形分布,向粉砂端集中(图2b),显示水动力偏弱。粒度较粗的砂质岩芯主要分布在海侵沉积区北部和西部(图1),以RLH4、RLH14、RLH16孔为例,描述其垂向分布(图3)。RLH4孔210~120 cm段,为黄色粉砂质砂,砂含量平均为65.6%,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从120 cm向上至14 cm,砂含量逐渐降低至0.6%,指示水动力逐渐减弱的特征。RLH14孔砂含量偏低,平均为31.8%,垂向变化较小,显示沉积环境较为稳定。RLH16孔202~142 cm段,砂含量高达90%左右,垂向分布均匀。其上、下142~127 cm和267~202 cm,均为粉砂质砂与粉砂的互层,具水平层理。粒度垂向变化较大和互层的发育,反映强弱水动力条件交替出现的特征。这三个孔在粒度频率曲线上均为单峰态分布,以极正偏为主,呈尖锐分布;而RLH16孔互层较多,互层沉积物粒度曲线的单峰较宽,多呈中等/正态分布。
总体来看,RLH16孔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属种从下向上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虽然地层分为三段,但有孔虫组合均以A.beccarii vars.、E.magellanicum、C.subincertum和P.tuberculatum为主,指示滨岸浅水沉积环境。介形虫丰度垂向变化较大,下段稀少,中段丰富,上段有所降低。中下段陆相种占比高,地层的陆相性显著,可能为滨岸潟湖环境;上段陆相种占比降低至32.7%,反映了地层的海相性有所增强。综合以上分析,可将这三段地层归为海陆过渡相沉积。2.2.3 RLH18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连云港海域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特征与空间分布[J]. 秦亚超,顾兆峰. 海洋学报. 2019(11)
[2]南黄海西部日照至连云港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秦亚超. 第四纪研究. 2017 (06)
[3]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J]. 张振克,谢丽,张云峰,徐军,李书恒,王颖. 第四纪研究. 2010 (05)
[4]风化淋滤带地质新理论—CaCO3淀积深度理论[J]. 赵景波. 沉积学报. 2000(01)
[5]黄淮海平原晚第四纪古土壤[J]. 刘良梧. 土壤学报. 1999(01)
[6]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埋藏古土壤及成土母质[J]. 李从先,陈庆强,李萍,丛友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4)
[7]黄海晚更新世的黄土沉积[J]. 郑铁民. 海洋与湖沼. 1994(03)
[8]黄土地层中的CaCO3与环境[J]. 赵景波. 沉积学报. 1993(01)
[9]中国黄土地层中的钙质结核研究[J]. 滕志宏,刘荣谟,陈苓,谭桂声. 科学通报. 1990(13)
[10]南黄海海州湾外侧钙质结核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J]. 王振宇. 上海地质. 1990(02)
本文编号:3284907
【文章来源】:沉积学报. 2020,3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20 页
【部分图文】: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柱状沉积物、表层钙质结核采样站位;(b)东西向浅地层剖面RLB9主要展示研究区水下平原剥蚀残留地貌特征
(2)RLH11、RLH17、RLH18、RLH24、RLH25、RLH26、RLH31和RLH32孔为一组,以RLH18、RLH25、RLH32孔为例,沉积物以黄色粉砂、砂质粉砂和泥为主,粒度较细,互层发育,在砂—粉砂—黏土三元图上呈弧形分布,向粉砂端集中(图2b),显示水动力偏弱。粒度较粗的砂质岩芯主要分布在海侵沉积区北部和西部(图1),以RLH4、RLH14、RLH16孔为例,描述其垂向分布(图3)。RLH4孔210~120 cm段,为黄色粉砂质砂,砂含量平均为65.6%,垂向分布较为均匀。从120 cm向上至14 cm,砂含量逐渐降低至0.6%,指示水动力逐渐减弱的特征。RLH14孔砂含量偏低,平均为31.8%,垂向变化较小,显示沉积环境较为稳定。RLH16孔202~142 cm段,砂含量高达90%左右,垂向分布均匀。其上、下142~127 cm和267~202 cm,均为粉砂质砂与粉砂的互层,具水平层理。粒度垂向变化较大和互层的发育,反映强弱水动力条件交替出现的特征。这三个孔在粒度频率曲线上均为单峰态分布,以极正偏为主,呈尖锐分布;而RLH16孔互层较多,互层沉积物粒度曲线的单峰较宽,多呈中等/正态分布。
总体来看,RLH16孔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属种从下向上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虽然地层分为三段,但有孔虫组合均以A.beccarii vars.、E.magellanicum、C.subincertum和P.tuberculatum为主,指示滨岸浅水沉积环境。介形虫丰度垂向变化较大,下段稀少,中段丰富,上段有所降低。中下段陆相种占比高,地层的陆相性显著,可能为滨岸潟湖环境;上段陆相种占比降低至32.7%,反映了地层的海相性有所增强。综合以上分析,可将这三段地层归为海陆过渡相沉积。2.2.3 RLH18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连云港海域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特征与空间分布[J]. 秦亚超,顾兆峰. 海洋学报. 2019(11)
[2]南黄海西部日照至连云港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秦亚超. 第四纪研究. 2017 (06)
[3]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J]. 张振克,谢丽,张云峰,徐军,李书恒,王颖. 第四纪研究. 2010 (05)
[4]风化淋滤带地质新理论—CaCO3淀积深度理论[J]. 赵景波. 沉积学报. 2000(01)
[5]黄淮海平原晚第四纪古土壤[J]. 刘良梧. 土壤学报. 1999(01)
[6]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埋藏古土壤及成土母质[J]. 李从先,陈庆强,李萍,丛友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4)
[7]黄海晚更新世的黄土沉积[J]. 郑铁民. 海洋与湖沼. 1994(03)
[8]黄土地层中的CaCO3与环境[J]. 赵景波. 沉积学报. 1993(01)
[9]中国黄土地层中的钙质结核研究[J]. 滕志宏,刘荣谟,陈苓,谭桂声. 科学通报. 1990(13)
[10]南黄海海州湾外侧钙质结核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J]. 王振宇. 上海地质. 1990(02)
本文编号:3284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28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