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长江口底沙再悬浮及其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08 18:07
  本文以河口中段的沙波分布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具有较强代表性的1998年洪季、2000年枯季、2002年枯季末期洪季初期三个年份,覆盖南、北港及南、北槽四个站点的流速、悬沙浓度、盐度、水深、粒度、床面形态、颗粒态及溶解态重金属浓度等特征数据,采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和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PSS和Matlab等软件技术手段,着重分析了底沙再悬浮的动力机制、扬动流速、周期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得以下结果: 1.野外观测获取的长江口连续时间序列的可视化紊动“猝发”ACP图像数据表明,用水流紊动“猝发”作用解释泥沙再悬浮的动力过程具有合理性,而且水流的紊动“猝发”特征(时间间隔和历时、频率和强度等)与底沙的起扬运动、各种尺度沙波的形成、悬浮泥沙浓度等直接相关。 2.基于扬动流速一般公式,对长江口区流向稳定时期同步观测的垂线平均流速、底部悬沙粒径、水深和泥沙沉速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合获得长江口区非均匀细颗粒粘性泥沙扬动流速公式,相关系数达0.85以上。经该公式计算的长江口非均匀细颗粒粘性泥沙扬动流速值大于已有公式计算值,这主要是由于长江口区泥沙为细颗粒粘性泥沙,颗粒的稳定性主要受...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长江口底沙再悬浮及其影响


转流和涨急时段声学悬沙浓度剖面(ACP)记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试验研究[J]. 金鹰,王义刚,李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3)
[2]床面形态判别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 黄才安,王进.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2(01)
[3]1998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期河口区床面泥沙运动特征[J]. 程和琴,李茂田.  泥沙研究. 2002(01)
[4]长江口水下微地貌运动高分辨率探测研究[J]. 程和琴,李茂田,薛元忠,周天宇,宋波.  自然科学进展. 2001(10)
[5]河口表层悬浮泥沙气象卫星遥感定量模式研究[J]. 李四海,恽才兴.  遥感学报. 2001(02)
[6]潮流和波浪作用下悬移质挟沙能力的研究[J]. 曹文洪,张启舜.  泥沙研究. 2000(05)
[7]长江口北槽最大浑浊带泥沙过程[J]. 时钟,陈伟民.  泥沙研究. 2000(01)
[8]长江口粗粉砂和极细砂输移特性研究——幕式再悬浮和底形运动[J]. 程和琴,宋波,薛元忠,毛兴华.  泥沙研究. 2000(01)
[9]长江河口拦门沙河床淤积和泥沙再悬浮过程[J]. 李九发,何青,张琛.  海洋与湖沼. 2000(01)
[10]再论泥沙起动流速[J]. 窦国仁.  泥沙研究. 1999(06)



本文编号:3330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330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7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