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嗜盐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作用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3 03:32
藻华是一种全球性的生态灾害,利用海洋溶藻菌治理藻华是藻华治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旨在揭示一株嗜盐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作用机理,对溶藻作用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相关的生理参数,同时研究了溶藻作用对藻细胞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比较了与氮代谢、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溶藻作用使得中肋骨条藻细胞链状结构发生断裂,细胞多以单细胞形态存在且单细胞长度显著增加,最终细胞原生质体在细胞一端形成泡状后逐渐膨胀破裂。同时,溶藻作用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内总蛋白质含量、叶绿素a含量、总氮含量、Fv/Fm、Y(II)以及与氮代谢相关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而与抗氧化系统相关的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上升。溶藻物质显著抑制了中肋骨条藻对氮的吸收利用,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受阻,最终影响到细胞的繁殖分裂。同时细胞内活性氧的增加可能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大量胞外物质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而使细胞膨胀破裂死亡。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2020,39(01)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上清液对中肋骨条藻细胞抗氧化系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上清液对中肋骨条藻细胞Fv/Fm、Y(II)的影响
上清液处理2 h后,细胞内MDA含量与0 h组无显著差异,而处理12 h后,藻细胞内MDA含量急剧升高,显著高于0 h组(p<0.01)。处理24 h后,藻细胞内MDA含量虽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0 h组(p<0.05)(图5a)。T-SOD活性在处理12 h后升高53%,显著高于0 h组(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T-SOD活性继续升高,24 h后活性达到0 h组的1.8倍(图5b)。POD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0 h组(p<0.05)且处理12 h和24 h后活性分别升高至0 h组的5.6倍和6.1倍(图5c)。溶藻作用下,各处理组NR、NiR的活性均显著低于0 h组(p<0.05),而GS的活性在处理2 h时无显著变化,但在处理12 h及24 h后均显著降低(p<0.01)(图5d-5f)。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洋中藻菌相互关系及其生态功能[J]. 张增虎,唐丽丽,张永雨. 微生物学通报. 2018(09)
[2]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对东海原甲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急性毒性检验[J]. 吴培枫,韩光耀,谢丽玲,黄锦源,唐开铭,卢金桓.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2)
[3]一株海杆菌的溶藻活性及基于基因组的溶藻机理分析[J]. 吴寒华,李登峰,严小军,徐然,刘飞,周成旭,刘联国.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7(01)
[4]溶藻细菌L7对水华鱼腥藻氮代谢的影响[J]. 张涵之,潘伟斌,陈宝华. 微生物学通报. 2012(08)
[5]氮、磷限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周期及毒素含量和组成的影响[J]. 高越,林琳,王大志. 海洋环境科学. 2012(03)
[6]溶藻细菌BS03(Microbulbifer sp.)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傅丽君,李东,吴承集,郑天凌. 微生物学报. 2012(06)
[7]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J]. 吴巍,赵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3)
[8]硝酸盐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诱导及硝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J]. 王利群,王勇,董英,王文兵. 生物工程学报. 2003(05)
[9]海洋赤潮生物与厦门海域几种细菌的生态关系研究[J]. 郑天凌,田蕴,苏建强,王艳丽,连玉武,洪华生. 生态学报. 2002(12)
[10]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 生命科学. 2001(02)
博士论文
[1]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 孔赟.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来源于中国东海的溶藻细菌Bacillus sp.LP-10的溶藻特性及溶藻机制研究[D]. 管成伟.厦门大学 2014
[2]海洋溶藻弧菌BS02及其活性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D]. 李东.华侨大学 2013
[3]浅水水体浮游藻类光合活性研究[D]. 韩丽丽.华中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52388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2020,39(01)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上清液对中肋骨条藻细胞抗氧化系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上清液对中肋骨条藻细胞Fv/Fm、Y(II)的影响
上清液处理2 h后,细胞内MDA含量与0 h组无显著差异,而处理12 h后,藻细胞内MDA含量急剧升高,显著高于0 h组(p<0.01)。处理24 h后,藻细胞内MDA含量虽略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0 h组(p<0.05)(图5a)。T-SOD活性在处理12 h后升高53%,显著高于0 h组(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T-SOD活性继续升高,24 h后活性达到0 h组的1.8倍(图5b)。POD活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各处理组均显著高于0 h组(p<0.05)且处理12 h和24 h后活性分别升高至0 h组的5.6倍和6.1倍(图5c)。溶藻作用下,各处理组NR、NiR的活性均显著低于0 h组(p<0.05),而GS的活性在处理2 h时无显著变化,但在处理12 h及24 h后均显著降低(p<0.01)(图5d-5f)。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洋中藻菌相互关系及其生态功能[J]. 张增虎,唐丽丽,张永雨. 微生物学通报. 2018(09)
[2]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对东海原甲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急性毒性检验[J]. 吴培枫,韩光耀,谢丽玲,黄锦源,唐开铭,卢金桓. 海洋环境科学. 2018(02)
[3]一株海杆菌的溶藻活性及基于基因组的溶藻机理分析[J]. 吴寒华,李登峰,严小军,徐然,刘飞,周成旭,刘联国.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7(01)
[4]溶藻细菌L7对水华鱼腥藻氮代谢的影响[J]. 张涵之,潘伟斌,陈宝华. 微生物学通报. 2012(08)
[5]氮、磷限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周期及毒素含量和组成的影响[J]. 高越,林琳,王大志. 海洋环境科学. 2012(03)
[6]溶藻细菌BS03(Microbulbifer sp.)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傅丽君,李东,吴承集,郑天凌. 微生物学报. 2012(06)
[7]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J]. 吴巍,赵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3)
[8]硝酸盐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诱导及硝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J]. 王利群,王勇,董英,王文兵. 生物工程学报. 2003(05)
[9]海洋赤潮生物与厦门海域几种细菌的生态关系研究[J]. 郑天凌,田蕴,苏建强,王艳丽,连玉武,洪华生. 生态学报. 2002(12)
[10]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J].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 生命科学. 2001(02)
博士论文
[1]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 孔赟.浙江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来源于中国东海的溶藻细菌Bacillus sp.LP-10的溶藻特性及溶藻机制研究[D]. 管成伟.厦门大学 2014
[2]海洋溶藻弧菌BS02及其活性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D]. 李东.华侨大学 2013
[3]浅水水体浮游藻类光合活性研究[D]. 韩丽丽.华中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52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45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