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深海盆地上中新统浊积砂体物源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3 16:36
IODP367/368航次在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多个站位发现上中新统厚达数百米的大规模深海浊积岩。采用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分析方法对U1500站上中新统浊积砂体进行源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U1500站上中新统浊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与其西侧琼东南盆地和北侧珠江口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特征类似。多维排列分析(MDS)结果也显示,该站位样品与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沉积物关系密切,表明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内厚达数百米的上中新统浊积砂体为南海北部物源和南海西部物源混合堆积形成。南海西部陆源输入物质以浊流搬运的方式,沿中央峡谷从西到东搬运至南海东部深海盆地;南海北部珠江物源以重力流的形式,经南海北部陆坡峡谷搬运至深海盆地中,两种来源的沉积物在深海盆地发生混合沉积,形成U1500站厚达数百米的浊积砂体。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厚层浊积砂体物质来源的准确识别,对深刻理解南海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物充填过程、物源演变以及古地理特征均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古地理学报. 2020,2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南海北部U1500站位置(A)及其岩性-地层柱状图(B)(据Stock et al.,2018;修改)
南海西部物源主要是通过昆莺琼古河流从西向东搬运。本研究选取了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QE和QW探井上中新统碎屑锆石年龄数据(Cao et al.,2015;Cui et al.,2019)。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西部QW井上中新统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可见印支期240iMa和加里东期410iMa的显著双峰,含有燕山期145iMa次峰、震旦期760iMa和晋宁期900iMa左右的较弱峰,有少量1790iMa左右和2400iMa左右的元古代锆石(图2-g)。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东部QE井上中新统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可见印支期230iMa和加里东期420iMa的显著双峰,同样有燕山期(130iMa)次峰和震旦期(780iMa)、晋宁期(900iMa左右)较弱峰,较老的元古代—太古代锆石在1880iMa和2430iMa有少量分布(图2-h)。可以看出,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晚中新世沉积物从西向东锆石年龄谱系特征的一致性,显示该峡谷充填了来自盆地西侧同一物源的沉积物(姜涛等,2015)。3.3 海南岛物源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
U1500B 22R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有印支期236iMa主峰(占锆石总量的29%),燕山期113iMa(占锆石总量的17%)、加里东期433iMa(占锆石总量的21%)和晋宁期963iMa(占锆石总量的22%)3个次峰以及少部分元古代—太古代老锆石(1861iMa,2446iMa)(占锆石总量的11%)(图2-j);U1500B 25R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主峰呈现双峰型,为印支期243iMa(占锆石总量的28%)和加里东期440iMa(占锆石总量的30%)双峰型,以及燕山期126iMa(占锆石总量的16%)、晋宁期963iMa次峰(占锆石总量的12%),710iMa处峰值比22R明显,此外与22R样品相同,含有少部分元古代—太古代老锆石(1732iMa,2427iMa)(图2-k)。U1500B 22R样品的锆石年龄图谱特征与站位北侧珠江口盆地沉积物锆石年龄比较类似(图2-j)。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普遍具有燕山期主峰,以及较明显的印支期峰、加里东峰和晋宁期峰,含有较多老锆石,ZⅠ-5、ZⅡ-4和U-2都在800—900iMa附近呈现峰值,更老的锆石在1800iMa和2500iMa附近出现。珠江来源沉积物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燕山期峰值大于印支期峰值,加里东峰值则明显低于印支期峰值;在MDS图中也显示,U1500B 22R与现代珠江三角洲样品S2-5锆石年龄特征非常类似,与珠一坳陷ZⅠ-5、H9-1、珠二坳陷ZⅡ-4、U-2均具有较高关联性(图4)。但是,U1500B22R样品与珠江来源沉积物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珠江来源的碎屑锆石年龄主峰都为燕山期(132—155iMa),印支期峰与加里东期峰较弱,而U1500B 22R的主峰为印支期236iMa,次峰为燕山期113iMa与加里东期433iMa,其中433iMa加里东峰和晋宁期963iMa峰要比珠江物源更为明显。这种差异显示U1500B 22R沉积物还受到其他物源的影响。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QE和QW都具有相当显著的印支期(230iMa,240iMa)峰,同时加里东期的年龄峰值也紧逼印支期(420iMa,410iMa)峰值(图2-g,2-h),显示出南海西部昆莺琼古河流物源与南海北部珠江物源存在明显差异。U1500B 22R的印支期236iMa峰值明显受到南海西部物源的影响,与QW有较多的相似性。MDS图显示U1500B 22R除与现代珠江三角洲样品接近外,与琼东南盆地QW较为接近,与QE有关联紧密(图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北部古河流演变对欧亚大陆东南缘早新生代古地理再造的启示[J]. 邵磊,崔宇驰,乔培军,朱伟林,钟锴,周俊燊. 古地理学报. 2019(02)
[2]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沉积物源探讨[J]. 张道军,张迎朝,邵磊,刘新宇,王亚辉,何小胡,崔宇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10)
[3]台湾岛的年龄[J]. 黄奇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4)
[4]南海北缘一统暗沙附近深水等深流沉积体系特征[J]. 陈慧,解习农,毛凯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4)
[5]深水峡谷体系控制因素分析——以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为例[J]. 苏明,张成,解习农,王振峰,姜涛,何云龙,张翠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8)
[6]南海北部沉积物特征及其对珠江演变的响应[J]. 邵磊,赵梦,乔培军,庞雄,吴梦霜. 第四纪研究. 2013 (04)
[7]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J]. 苏明,解习农,王振峰,姜涛,张成,何云龙. 石油学报. 2013(03)
[8]琼东南盆地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演化[J]. 刘兵,吴世敏,龙根元,郭翔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4)
[9]南海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特征[J]. 解习农,陈志宏,孙志鹏,姜涛,何云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4)
[10]南海北部盆地基底岩性地震-重磁响应特征与识别[J]. 鲁宝亮,孙晓猛,张功成,张斌,郎元强,王璞珺.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2)
博士论文
[1]南海北部不同背景下深水斜坡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演化模式[D]. 马本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7
本文编号:3453521
【文章来源】:古地理学报. 2020,2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南海北部U1500站位置(A)及其岩性-地层柱状图(B)(据Stock et al.,2018;修改)
南海西部物源主要是通过昆莺琼古河流从西向东搬运。本研究选取了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QE和QW探井上中新统碎屑锆石年龄数据(Cao et al.,2015;Cui et al.,2019)。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西部QW井上中新统沉积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可见印支期240iMa和加里东期410iMa的显著双峰,含有燕山期145iMa次峰、震旦期760iMa和晋宁期900iMa左右的较弱峰,有少量1790iMa左右和2400iMa左右的元古代锆石(图2-g)。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东部QE井上中新统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可见印支期230iMa和加里东期420iMa的显著双峰,同样有燕山期(130iMa)次峰和震旦期(780iMa)、晋宁期(900iMa左右)较弱峰,较老的元古代—太古代锆石在1880iMa和2430iMa有少量分布(图2-h)。可以看出,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晚中新世沉积物从西向东锆石年龄谱系特征的一致性,显示该峡谷充填了来自盆地西侧同一物源的沉积物(姜涛等,2015)。3.3 海南岛物源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
U1500B 22R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有印支期236iMa主峰(占锆石总量的29%),燕山期113iMa(占锆石总量的17%)、加里东期433iMa(占锆石总量的21%)和晋宁期963iMa(占锆石总量的22%)3个次峰以及少部分元古代—太古代老锆石(1861iMa,2446iMa)(占锆石总量的11%)(图2-j);U1500B 25R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主峰呈现双峰型,为印支期243iMa(占锆石总量的28%)和加里东期440iMa(占锆石总量的30%)双峰型,以及燕山期126iMa(占锆石总量的16%)、晋宁期963iMa次峰(占锆石总量的12%),710iMa处峰值比22R明显,此外与22R样品相同,含有少部分元古代—太古代老锆石(1732iMa,2427iMa)(图2-k)。U1500B 22R样品的锆石年龄图谱特征与站位北侧珠江口盆地沉积物锆石年龄比较类似(图2-j)。珠江口盆地沉积物普遍具有燕山期主峰,以及较明显的印支期峰、加里东峰和晋宁期峰,含有较多老锆石,ZⅠ-5、ZⅡ-4和U-2都在800—900iMa附近呈现峰值,更老的锆石在1800iMa和2500iMa附近出现。珠江来源沉积物另一个典型特征是,燕山期峰值大于印支期峰值,加里东峰值则明显低于印支期峰值;在MDS图中也显示,U1500B 22R与现代珠江三角洲样品S2-5锆石年龄特征非常类似,与珠一坳陷ZⅠ-5、H9-1、珠二坳陷ZⅡ-4、U-2均具有较高关联性(图4)。但是,U1500B22R样品与珠江来源沉积物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珠江来源的碎屑锆石年龄主峰都为燕山期(132—155iMa),印支期峰与加里东期峰较弱,而U1500B 22R的主峰为印支期236iMa,次峰为燕山期113iMa与加里东期433iMa,其中433iMa加里东峰和晋宁期963iMa峰要比珠江物源更为明显。这种差异显示U1500B 22R沉积物还受到其他物源的影响。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QE和QW都具有相当显著的印支期(230iMa,240iMa)峰,同时加里东期的年龄峰值也紧逼印支期(420iMa,410iMa)峰值(图2-g,2-h),显示出南海西部昆莺琼古河流物源与南海北部珠江物源存在明显差异。U1500B 22R的印支期236iMa峰值明显受到南海西部物源的影响,与QW有较多的相似性。MDS图显示U1500B 22R除与现代珠江三角洲样品接近外,与琼东南盆地QW较为接近,与QE有关联紧密(图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海北部古河流演变对欧亚大陆东南缘早新生代古地理再造的启示[J]. 邵磊,崔宇驰,乔培军,朱伟林,钟锴,周俊燊. 古地理学报. 2019(02)
[2]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沉积物源探讨[J]. 张道军,张迎朝,邵磊,刘新宇,王亚辉,何小胡,崔宇驰.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7(10)
[3]台湾岛的年龄[J]. 黄奇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4)
[4]南海北缘一统暗沙附近深水等深流沉积体系特征[J]. 陈慧,解习农,毛凯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4)
[5]深水峡谷体系控制因素分析——以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为例[J]. 苏明,张成,解习农,王振峰,姜涛,何云龙,张翠梅.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8)
[6]南海北部沉积物特征及其对珠江演变的响应[J]. 邵磊,赵梦,乔培军,庞雄,吴梦霜. 第四纪研究. 2013 (04)
[7]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沉积演化[J]. 苏明,解习农,王振峰,姜涛,张成,何云龙. 石油学报. 2013(03)
[8]琼东南盆地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演化[J]. 刘兵,吴世敏,龙根元,郭翔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4)
[9]南海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特征[J]. 解习农,陈志宏,孙志鹏,姜涛,何云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2(04)
[10]南海北部盆地基底岩性地震-重磁响应特征与识别[J]. 鲁宝亮,孙晓猛,张功成,张斌,郎元强,王璞珺.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2)
博士论文
[1]南海北部不同背景下深水斜坡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演化模式[D]. 马本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7
本文编号:3453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45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