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南部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30 18:17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结构最复杂的边缘海盆地之一,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澳板块的交界处。南海的形成演化机制一直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很多学者针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提出了不同的模式。研究区位于南海海盆及婆罗洲、巴拉望之间的南海南部区域,具有减薄的大陆地壳结构。最新大洋钻探成果认为南海岩石圈快速伸展过程中,并没有深部地幔的剥露,产生介于火山型和非火山型之间的被动大陆边缘。南海北部已经证实下地壳高速层的存在,然而南海南部是否存在高速层存在较大争议。火山活动集中在南海停止扩张之后,断裂处存在地壳厚度的突变,但是目前成因还不清楚;南海盆地的深部构造与浅层构造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在地震地质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开展地壳结构的重震联合反演和二维岩石圈结构模拟工作,分析地壳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下地壳高速层成因;刻画盆地岩石圈热结构及速度密度结构特征。针对典型的地震剖面分析南海中南部地层层序、断层活动性以及火成岩的形成时代;结合前人关于南海构造演化的数值模拟结果,探讨南海南部深部结构成因。(1)重震联合反演建立了南海中南部地区地壳结构模型。利用区域地震剖面,识别刻画莫霍面异常反射...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南海南部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


技术路线图

南海,地块,礼乐,古新世


12 李凯:南海南部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张”模式:南海扩张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和印支半岛南东向逃逸有关,古近纪早期,由于印度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印支半岛沿着红河断裂带发生了大规模左行位移,其末端的左行拉分作用导致了南海海底扩张(Tapponnier 等,1990;Briais 等,1993;Leloup 等,2001 和 Liu 等,2004)。(2)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式:白垩纪末期到古新世时,随着古南海向吕宋和苏禄弧的俯冲,拖曳致使华南陆缘的伸展和南海的张开。古新世 中始新世古南海洋壳在婆罗洲西北部俯冲于婆罗洲之下(Holloway 等,1982;Taylor 和 Hayes 等,1983 和 Hall 等,1996)。Luconia 地块、南海地块和礼乐地块曾经都处在华南陆缘。古南海的向南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伸展减薄,自早中新世开始,Luconia、南沙和礼乐地块相继与婆罗洲发生碰撞。

曲线形态,布格重力异常,南海,数据


南沙海槽东南缘发生逆冲褶皱作用(Hesse 等,2009;雷超2018)。南沙海槽盆地是南沙地块南部的区域,前人通过层析成可能分布俯冲过程中残余的古南海洋壳,因此南沙海槽记录了现今今南海张裂扩张过程(孙珍等,2011)。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布格重力异常(图 2.2)由陆缘向南海海盆逐渐升高;莫霍面深底地形呈现镜像关系。南海东部和西部的布格重力异常呈现南南海南部和北部边缘变化趋势呈东北向或北东东向,陆坡区呈。南海海盆具有高重力异常的特点,高布格重力异常曲线形态莫霍面深度、地壳厚度、区域断裂展布以及岩石物性均会影响此,南海的布格异常总体反映了南海北东东(近东西)向构造东北向构造格局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roto-South China Sea Plate Tectonics Using Subducted Slab Constraints from Tomography[J]. Jonny Wu,John Supp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8(06)
[2]南沙西南部下地壳高速层成因[J]. 李凯,沈传波,谢晓军,赵志刚,彭希,周延冰.  地球科学. 2019(03)
[3]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与分析[J]. 徐行,姚永坚,彭登,姚伯初.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7)
[4]西北婆罗洲深水褶皱冲断带相关褶皱构造样式[J]. 唐武,赵志刚,谢晓军,刘世翔,王一博,宋双,王龙,郭佳,孙瑞.  地球科学. 2018(02)
[5]南沙海槽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动力学演化分析[J]. 张健,董淼,吴时国,高玲举.  地学前缘. 2017(03)
[6]南海海盆扩张机制的动力学模拟[J]. 李延真,许鹤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2)
[7]南海区域断裂特征及其基底构造格局[J]. 鲁宝亮,王璞珺,张功成,王万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04)
[8]南海构造变形分区及成盆过程[J]. 雷超,任建业,张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04)
[9]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与南海扩张耦合关系[J]. 解习农,任建业,王振峰,李绪深,雷超.  地学前缘. 2015(01)
[10]南海共轭陆缘构造不对称性研究及其成因的数值模拟[J]. 董冬冬,钱进,Marta Pérez-Gussinyé,卢志君,栾奕.  海洋科学. 2014(12)

博士论文
[1]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构造研究[D]. 高金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5
[2]南海构造演化模式及其数值模拟[D]. 张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2
[3]中国大陆莫霍面深度与变化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D]. 熊小松.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467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467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