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典型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利用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4 23:46
  近年来,溶解有机氮成为全球近海增长迅速的氮源形式。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溶解有机氮能够促进某些赤潮种类的增殖因而与有害赤潮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为探讨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特性,揭示水体有机氮浓度升高对近海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潜在影响以及对藻华形成的作用,本论文以广东大亚湾养殖海域为重点监测海区,调查了溶解有机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浮游植物的群落演替规律,同时采用实验室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对氨基酸的可利用性、吸收动力学特征和光系统响应特征,并探讨了无机营养、光照、温度等重要环境因子对典型赤潮藻利用氨基酸的调控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2008年1至12月对大亚湾养殖海域裸甲藻种群动态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裸甲藻类群优势种类是直径约为16-22μm的裸甲藻(Gymnodiniumsp.),另外米氏凯伦藻、链状裸甲藻(Gymnodni...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典型赤潮藻对氨基酸的利用特性研究


中国沿海的赤潮事件(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0一2008)

大亚湾,采样点,裸甲藻,密度


仅零星出现。3月下旬后裸甲藻种群密度开始增加,4月裸甲藻出现的频率和密度都开始上升,5月密度最高,出现一个密度高峰,裸甲藻最高密度极值出现在5月12号,达到 903cells.mL一,(图2一2),约占浮游植物总密度的97.2%左右。6月后密度下降。链状裸甲藻和血_红裸甲藻只在3月和5月出现。

裸甲藻,季节变化特征,类群,密度


露露露露露公公公公公22城l﹃台.门2目JgJ耘二图2一1大亚湾采样点的设置Fig.2一 1SamPlingstationsinDayaBay2.2结果2.2.1裸甲藻类群的组成调查期间,共鉴定出4种裸甲藻,包括米氏凯伦藻 (Kareniamikimoloi),链状裸甲藻(伪 mnodiniumcarenatum),血红哈卡藻 (Akashiwosa塔uinea),还有一种直径约为16一22林m的裸甲藻(伪 mnodiniumsP.)。调查期间大亚湾裸甲藻主要以这种伪 mnodiniumsP.为主,裸甲藻密度高峰期的优势种为这种小型细胞,米氏裸甲藻次之,链状裸甲藻和血红裸甲藻则较少出现。本文统计一的裸甲藻数量包含所有裸甲藻种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氮源对4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J]. 胡章喜,徐宁,段舜山.  生态环境学报. 2010(10)
[2]赤潮藻类温度生态幅的定量表达模型研究[J]. 陈艳拢,赵冬至,杨建洪,赵玲.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05)
[3]厦门港纤小裸甲藻(Takayama pulchellum)的形态、生长及分子特征[J]. 顾海峰,孙军,邹迎麟,方琦,蓝东兆.  生态学报. 2006(04)
[4]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法测定海洋胶体中的水解氨基酸[J]. 刘春兰,郑爱榕,林祥.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5]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维持高生产力的机制探讨Ⅰ[J]. 郑爱榕,沈海维,刘景欣,李文权,陈清花.  海洋科学. 2001(11)
[6]大亚湾裸甲藻种群的季节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J]. 王朝晖,陈菊芳,徐宁,齐雨藻.  生态学报. 2001(11)
[7]大亚湾海域溶解游离氨基酸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郑爱榕,沈海维,李文权,詹力扬.  海洋科学. 2001(10)
[8]北部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J]. 高东阳,李纯厚,刘广锋,张汉华.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1(03)
[9]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Ⅰ.藻类水华的生消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徐宁,陈菊芳,王朝晖,王艳,黄伟健,齐雨藻.  海洋环境科学. 2001(02)
[10]海水营养盐及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J]. 王资生.  盐城工学院学报. 2001(02)

博士论文
[1]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研究[D]. 付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
[2]中国沿海典型赤潮藻的生态位研究[D]. 徐宁.暨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不同环境因子对有害赤潮生物链状裸甲藻的生长和产毒的影响[D]. 张文.暨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16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16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