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海洋生物学基础,创新海洋生物技术,赋能蓝色生物产业
发布时间:2021-12-10 21:45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曾呈奎、张玺奠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年来,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刘瑞玉、吴尚懃、张福绥、郑守义为代表的科学家和一批批优秀学科带头人努力攀登,攻坚克难,前仆后继,薪火相传,为我国海洋生物学学科的系统、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建树和奠基性贡献,夯实了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近30多年,可为海洋生产力及其可持续性提供解决方案的海洋生物技术受到国内外普遍重视,海洋研究所为国家海洋生物高技术发展战略出谋划策,并在关键技术突破上发力,引领了海洋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实现产业化,推动蓝色生物产业的征途上,海洋研究所为世界最大的海洋增养殖产业发展壮大做出突出贡献,直接催生了海藻、贝类和对虾三次养殖浪潮的兴起,带动了基础性、战略性海水增养殖种业发展;此外,海洋研究所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以及着力挖掘和提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上,成果斐然,有力支撑了蓝色生物新型产业的发展。新近,海洋研究所牵头筹建的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必将为建设海洋强国,铸造蓝色辉煌注入强劲活力。
【文章来源】: 海洋与湖沼. 2020,51(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厚植海洋生物学基础
1.1 海洋所重点支柱学科之一——海洋生物学
1.2 海洋生物学随调查的开展和手段的改进而不断发展
1.3 国家是基础研究的强大后盾
1.4 海洋生物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亮点纷呈
1.5 学科建设中科研队伍和体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
1.6 研究水平与成果获得国际赞誉
2 创新海洋生物技术
2.1 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充分发挥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智库作用
2.2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2.3 领衔承担国家海洋生物技术863重大项目
2.4 基因组学等相关领域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2.5 研发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目标
2.6 失衡生态系统的重构和价值提升成为新热点
3 赋能蓝色生物产业
3.1 创新增养殖技术,推动水产业高潮迭起
3.2 海洋生物技术创新是催生蓝色生物产业的核心源头
3.3 为世界第一的海洋生物生产持续发展建功立业
3.4 奋力助推国家蓝色生物新型产业兴起
3.5 开拓蓝色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4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现状与对策 [J]. 李超伦,李富超.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12)
[2]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 [J]. 杨红生. 水产学报. 2016(07)
[3]中国水产种业发展过程回顾、现状与展望 [J]. 相建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06)
[4]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张均龙,徐奎栋.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1)
[5]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 [J]. 相建海. 生命科学. 2012(09)
[6]水母暴发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J]. 孙松. 地球科学进展. 2012(03)
[7]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 [J].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 生命科学. 2001(02)
[8]21世纪我国的蓝色农业 [J]. 张福绥. 中国工程科学. 2000(12)
[9]中国的海洋科学及其展望 [J].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1998(01)
[10]藻类生物技术与海洋产业发展 [J]. 周百成,曾呈奎. 生物工程进展. 1996(06)
本文编号:3533447
【文章来源】: 海洋与湖沼. 2020,51(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1 厚植海洋生物学基础
1.1 海洋所重点支柱学科之一——海洋生物学
1.2 海洋生物学随调查的开展和手段的改进而不断发展
1.3 国家是基础研究的强大后盾
1.4 海洋生物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亮点纷呈
1.5 学科建设中科研队伍和体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
1.6 研究水平与成果获得国际赞誉
2 创新海洋生物技术
2.1 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充分发挥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智库作用
2.2 海洋生物技术发展进入新阶段
2.3 领衔承担国家海洋生物技术863重大项目
2.4 基因组学等相关领域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2.5 研发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是海洋生物技术的重点目标
2.6 失衡生态系统的重构和价值提升成为新热点
3 赋能蓝色生物产业
3.1 创新增养殖技术,推动水产业高潮迭起
3.2 海洋生物技术创新是催生蓝色生物产业的核心源头
3.3 为世界第一的海洋生物生产持续发展建功立业
3.4 奋力助推国家蓝色生物新型产业兴起
3.5 开拓蓝色生物产业发展新局面
4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现状与对策 [J]. 李超伦,李富超.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12)
[2]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 [J]. 杨红生. 水产学报. 2016(07)
[3]中国水产种业发展过程回顾、现状与展望 [J]. 相建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06)
[4]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张均龙,徐奎栋. 地球科学进展. 2013(11)
[5]海洋生物技术催生蓝色生物经济 [J]. 相建海. 生命科学. 2012(09)
[6]水母暴发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J]. 孙松. 地球科学进展. 2012(03)
[7]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 [J]. 周名江,朱明远,张经. 生命科学. 2001(02)
[8]21世纪我国的蓝色农业 [J]. 张福绥. 中国工程科学. 2000(12)
[9]中国的海洋科学及其展望 [J]. 曾呈奎. 海洋与湖沼. 1998(01)
[10]藻类生物技术与海洋产业发展 [J]. 周百成,曾呈奎. 生物工程进展. 1996(06)
本文编号:3533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3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