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东海颗粒态氨基酸的来源、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19 09:03
氮是海洋生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是生物体中蛋白质、核酸、光合色素等有机分子的重要组成元素。氨基酸作为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在陆生及水生生物体中是有机氮最大的储库。开展河口及海洋中氨基酸组分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有机碳及有机氮的来源、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现场调查对东海典型PN断面的颗粒态氨基酸(Particulate Amino Acids, PAA)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叶绿素α(Chlα)、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态总氮(PN)及颗粒态氨基酸的构型特征(D和L型)等参数探讨了该区颗粒有机氮的来源和降解情况。结果表明,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受咸淡水混合和生物现场生产双重作用影响,POC、PN以及PAA的总浓度均达到了极大值,其中,受再悬浮作用影响,底层水体中的有机物呈现高度降解的状态;近岸水华区域的颗粒态氨基酸则更多来源于现场生产,而且POC/Ch1a质量比值与降解因子DI值的负相关特征表明冲淡水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现场生产力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比重逐渐增大,悬浮颗粒物也变得越来越新鲜。同时,文章还对比了2003年9月与2011年5月该断面的氨基酸相关参数,反映出...
【文章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表
目录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研究意义
1.2 水体中氨基酸的生物地球化学
1.2.1 氨基酸的分类、组成及存在形态
1.2.2 海洋中氨基酸的源、汇及循环
1.2.3 氨基酸的示踪作用
1.3 有机物的元素及其稳定同位素
1.4 利用氨基酸对河口及陆架区颗粒有机物示踪的研究进展
1.5 河口及陆架区颗粒态氨基酸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可行性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长江口
2.1.2 东海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2.1 样品采集方法
2.2.2 样品分析方法
第3章 东海陆架典型断面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及采样站位
3.3 结果
3.3.1 水文及化学生物基本要素
3.3.2 颗粒态氨基酸分布及组成特征
3.4 讨论
3.4.1 特征水团与氨基酸结构组成
3.4.2 氨基酸的组成及溯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口及东海颗粒态氨基酸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及采样站位
4.3 结果
4.3.1 基本参数的时空分布
4.3.2 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4.1 长江口附近海区颗粒态氨基酸的来源及组成——极端天气扰动
4.4.2 长江口附近海区表层颗粒态氨基酸来源的季节对比
4.4.3 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近底层水中颗粒态氨基酸的化学特征与物源甄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颗粒态氨基酸的季节分布特征解析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及采样站位
5.3 结果
5.3.1 Y断面枯季与洪季的基本参数分布
5.3.2 Y断面颗粒态氨基酸的季节分布特征
5.4 讨论
5.4.1 径流和季节要素对最大浑浊带氨基酸的改造印记
5.4.2 特征氨基酸参数对指示有机物成岩作用的信号反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6.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太平洋东劳扩张中心表层沉积物氨基酸组成所揭示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J]. 王丽玲,杨群慧,付少英,胡建芳. 地球化学. 2012(01)
[2]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浮游植物光合色素 [J]. 胡俊,柳欣,王磊,黄邦钦. 海洋科学. 2011(11)
[3]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有机氮的月际变化:以右旋(D)和左旋(L)氨基酸为例 [J]. 邵亮,吴莹,朱卓毅,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4)
[4]长江大通站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J]. 方娟娟,李义天,孙昭华,邓金运. 水电能源科学. 2011(05)
[5]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icoplankton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J]. 赵苑,赵丽,肖天,赵三军,宣基亮,李超伦,宁修仁.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1(01)
[6]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J]. 刘秀娟,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 海洋科学. 2010(01)
[7]中国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J]. 王丽玲,胡建芳,唐建辉.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06)
[8]东海陆坡不同类型海底峡谷的分布构造响应 [J]. 赵月霞,刘保华,李西双,刘晨光,裴彦良,吴金龙,郑彦鹏. 海洋科学进展. 2009(04)
[9]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in the PN section [J]. 张媛,吴德星,林霄沛,山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9(02)
[10]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颗粒有机物δ15N的分布特征 [J]. 宋飞,宋秀贤,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2007(06)
博士论文
[1]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D]. 赵苑.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探讨[D]. 朱卓毅.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海南东部近海地区营养盐动力学的研究[D]. 李瑞环.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D]. 邵亮.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和东海陆架区的迁移和埋藏[D]. 于灏.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东海和黄海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析与分布[D]. 李静.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44141
【文章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表
目录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研究意义
1.2 水体中氨基酸的生物地球化学
1.2.1 氨基酸的分类、组成及存在形态
1.2.2 海洋中氨基酸的源、汇及循环
1.2.3 氨基酸的示踪作用
1.3 有机物的元素及其稳定同位素
1.4 利用氨基酸对河口及陆架区颗粒有机物示踪的研究进展
1.5 河口及陆架区颗粒态氨基酸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可行性及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长江口
2.1.2 东海
2.2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2.2.1 样品采集方法
2.2.2 样品分析方法
第3章 东海陆架典型断面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及采样站位
3.3 结果
3.3.1 水文及化学生物基本要素
3.3.2 颗粒态氨基酸分布及组成特征
3.4 讨论
3.4.1 特征水团与氨基酸结构组成
3.4.2 氨基酸的组成及溯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口及东海颗粒态氨基酸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及采样站位
4.3 结果
4.3.1 基本参数的时空分布
4.3.2 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4.1 长江口附近海区颗粒态氨基酸的来源及组成——极端天气扰动
4.4.2 长江口附近海区表层颗粒态氨基酸来源的季节对比
4.4.3 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近底层水中颗粒态氨基酸的化学特征与物源甄别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颗粒态氨基酸的季节分布特征解析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及采样站位
5.3 结果
5.3.1 Y断面枯季与洪季的基本参数分布
5.3.2 Y断面颗粒态氨基酸的季节分布特征
5.4 讨论
5.4.1 径流和季节要素对最大浑浊带氨基酸的改造印记
5.4.2 特征氨基酸参数对指示有机物成岩作用的信号反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6.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太平洋东劳扩张中心表层沉积物氨基酸组成所揭示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J]. 王丽玲,杨群慧,付少英,胡建芳. 地球化学. 2012(01)
[2]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浮游植物光合色素 [J]. 胡俊,柳欣,王磊,黄邦钦. 海洋科学. 2011(11)
[3]长江口徐六泾颗粒有机氮的月际变化:以右旋(D)和左旋(L)氨基酸为例 [J]. 邵亮,吴莹,朱卓毅,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 2011(04)
[4]长江大通站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J]. 方娟娟,李义天,孙昭华,邓金运. 水电能源科学. 2011(05)
[5]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picoplankton distribution in the Yellow Sea, China [J]. 赵苑,赵丽,肖天,赵三军,宣基亮,李超伦,宁修仁.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11(01)
[6]长江口海域悬浮颗粒有机物的稳定氮同位素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J]. 刘秀娟,俞志明,宋秀贤,曹西华. 海洋科学. 2010(01)
[7]中国近海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J]. 王丽玲,胡建芳,唐建辉.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9(06)
[8]东海陆坡不同类型海底峡谷的分布构造响应 [J]. 赵月霞,刘保华,李西双,刘晨光,裴彦良,吴金龙,郑彦鹏. 海洋科学进展. 2009(04)
[9]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in the PN section [J]. 张媛,吴德星,林霄沛,山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9(02)
[10]长江口海域表层水体颗粒有机物δ15N的分布特征 [J]. 宋飞,宋秀贤,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2007(06)
博士论文
[1]黄海和东海微微型浮游生物分布研究[D]. 赵苑.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现象的探讨[D]. 朱卓毅.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海南东部近海地区营养盐动力学的研究[D]. 李瑞环.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长江口及其毗邻海区颗粒态氨基酸的分布[D]. 邵亮.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颗粒态陆源有机物在长江和东海陆架区的迁移和埋藏[D]. 于灏.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东海和黄海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析与分布[D]. 李静.中国海洋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44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44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