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南海北部微微型浮游生物结构及叶绿素α最大值的形成机制

发布时间:2022-01-05 17:18
  2000年7月,样品采自珠江口到东沙岛西南部海域的一个断面,并增加台湾浅滩上升流站位一个,主要分析了叶绿素。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组成与时空分布、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碳生物量及类群组成的垂向结构,并探讨了该海区亚表层叶绿素最大值(SCM)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叶绿素a生物量在水平分布上表现出从珠江口到近岸水并到外海的梯度变化趋势,SCS1站位的生物量介于近岸水与外海之间。SCS6测站以东具有明显的低生物量特征,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仅0.086±0.031mg.m-3,而平均光合作用速率也仅1.565±0.347mg.m-3.d-1;海区初级生产力介于306.29-130.9mgC.m-2.d-1之间,真光层厚度对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垂向分布上极值现象明显,都在亚表层形成生物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值;在粒级结构方面,微微型浮游植物在其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在外海站位对水柱叶绿素。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平均贡献分别为75.0±7.1%和52.2±14.6%;日变化方...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海区特征及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站位设置与采样
    第二节 海区概况及调查期间的水文特征
    第三节 分析方法
第三章 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及粒级结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叶绿素a与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及粒级结构
    第三节 初级生产力的控制机制初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动力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微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三节 微微型浮游植物组成结构变化及其受控机制
    第四节 自养类群与异养细菌的关系
    第五节 微微型浮游生物周日变化及其调控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表层叶绿素口最大值的形成机制初探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与SCM相关的描述参数及其变化趋势
    第三节 亚表层叶绿素口最大值的形成机制初探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沙群岛海域理化参数垂向分布特征及跃层生态系的提法[J]. 林洪瑛,韩舞鹰.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01)
[2]南海北部上层海洋变化的定点观测分析[J]. 方文东,施平,毛庆文,甘子钧.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0(05)
[3]基于沉积物捕获器的南海表层初级生产力及输出生产力估算[J]. 陈建芳,郑连福,M.G.Wiesner,陈荣华,郑玉龙,H.K.Wong.  科学通报. 1998(06)
[4]南海的碳通量研究[J]. 韩舞鹰,林洪瑛,蔡艳雅.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7(01)
[5]南海北部—观测点内潮特征的初步分析[J]. 邱章,徐锡祯,龙小敏.  热带海洋. 1996(04)
[6]南大洋蓝细菌和微微型光合真核生物的丰度与分布[J]. 宁修仁,史君贤,刘子琳,蔡昱明.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996(02)
[7]原绿球藻──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新领域[J]. 焦念志,陈念红.  海洋科学. 1995(04)
[8]南沙海域上层海水碳垂直通量的初步研究[J]. 韩舞鹰,王明彪,王汉奎.  海洋与湖沼. 1994(03)
[9]南海不同海区叶绿素a和海水荧光值的垂向变化[J]. 黄良民.  热带海洋. 1992(04)
[10]南海中部叶绿素a分布和光合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陈兴群,陈其焕,庄亮钟.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9(03)



本文编号:3570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70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4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