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在海洋溢油鉴别方面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5 18:28
随着海洋石油工业和海上石油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海底管线铺设及运输规模不断扩大,海面溢油事故时有发生。频繁发生的溢油事故严重危害了海洋生态环境,逐渐引起公众的重视。准确找出溢油来源,对于科学地评价和预测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地解决法律纠纷、建立海洋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及海面溢油应急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重点是建立了ICP-MS用于测定原油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方法,并且测定了143个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原油,建立了不同地区原油微量金属元素的数据库。分别探寻了原油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以及模拟风化后原油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变化规律,从而发展一种溢油鉴别的新方法,提高海洋溢油判别的准确度。主要结论归纳如下:首先,概述了现阶段国内外海面溢油污染现状;简述了海面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阐述了油指纹鉴别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红外光谱法(IR)、荧光光谱法(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气相色谱法(GC-FID)、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及薄层色谱法(TLC)的特点和它们在油指纹鉴别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触目惊心的溢油污染Fig.0-1Shockingoilspillcontamination
图 0-1 触目惊心的溢油污染Fig.0-1 Shocking oil spill contamination图0-2 海洋环境中石油的迁移和循环Fig.0-2 Transfer and circulation of petroleum in ocean environment
图 2-3 不同原油样品聚类分析结果Fig.2-3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crude oil 2-3 可已看出,通过 Ni/V 及 Fe/V 特征信息,对所测的 4 为 5 时被分为 3 类。其中 6 种渤海原油被归为一类;6 种被归为一类;6 种国外原油与 5 种陆地原油被归为一类。可国内不同海区以及陆地上的原油,同时也将能区分开国内于国内陆地原油与国外原油的区分此方法不可行,但可以 Ba 元素鉴别陆地原油。研究首先建立了来自国内渤海、南海、陆地以及国外原油o、Ni、Cu、Zn、As、Mo、Ba、Pb12 种微量金属元素数据金属元素在不同油源的分布情况。首先,国内外海上、陆Ni、Zn 元素的含量普遍较高,其中国内陆地海原油中 Fe.56ppm。南海原油中 Ni 含量最低为 2.78ppm,其他地区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压密闭消解土壤砷、汞、铅、镉酸体系比较[J]. 褚卓栋,肖亚兵,刘文菊,郑文杰. 中国环境监测. 2009(05)
[2]常见亚非原油饱和链烷烃分布特征及主成分分析[J]. 刘星,王震,马新东,林忠胜,徐恒振,姚子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08)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渣油中微量金属元素[J]. 张萍,符靓,李玉杰. 冶金分析. 2009(07)
[4]水上溢油鉴别体系的研究[J]. 刘敏燕,孙维维,王志霞,俞沅,孙安森. 海洋环境科学. 2009(03)
[5]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 王传远,贺世杰,李延太,侯西勇,杨翠云. 海洋科学. 2009(06)
[6]油指纹检测技术研究[J]. 宋成文,刘瑀. 辽宁化工. 2009(05)
[7]典型生物标志物诊断值t检验在溢油鉴别中的评价应用[J]. 张大伟,马永安,姚子伟,徐恒振,周传光. 海洋环境科学. 2009(01)
[8]格尔木混合原油中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J]. 李扬,朱建华,武本成,党海平,李洪洋.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01)
[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海面溢油事故鉴别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 杨佰娟,徐晓琴,李庆玲,何鹰,黎先春,王小如. 海洋环境科学. 2008(06)
[10]原油及油制品中多环芳烃化学指纹的分布规律研究[J]. 王德高,杨萌,贾宏亮,李一凡.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11)
本文编号:3570853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0-1触目惊心的溢油污染Fig.0-1Shockingoilspillcontamination
图 0-1 触目惊心的溢油污染Fig.0-1 Shocking oil spill contamination图0-2 海洋环境中石油的迁移和循环Fig.0-2 Transfer and circulation of petroleum in ocean environment
图 2-3 不同原油样品聚类分析结果Fig.2-3The result of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crude oil 2-3 可已看出,通过 Ni/V 及 Fe/V 特征信息,对所测的 4 为 5 时被分为 3 类。其中 6 种渤海原油被归为一类;6 种被归为一类;6 种国外原油与 5 种陆地原油被归为一类。可国内不同海区以及陆地上的原油,同时也将能区分开国内于国内陆地原油与国外原油的区分此方法不可行,但可以 Ba 元素鉴别陆地原油。研究首先建立了来自国内渤海、南海、陆地以及国外原油o、Ni、Cu、Zn、As、Mo、Ba、Pb12 种微量金属元素数据金属元素在不同油源的分布情况。首先,国内外海上、陆Ni、Zn 元素的含量普遍较高,其中国内陆地海原油中 Fe.56ppm。南海原油中 Ni 含量最低为 2.78ppm,其他地区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压密闭消解土壤砷、汞、铅、镉酸体系比较[J]. 褚卓栋,肖亚兵,刘文菊,郑文杰. 中国环境监测. 2009(05)
[2]常见亚非原油饱和链烷烃分布特征及主成分分析[J]. 刘星,王震,马新东,林忠胜,徐恒振,姚子伟.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08)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渣油中微量金属元素[J]. 张萍,符靓,李玉杰. 冶金分析. 2009(07)
[4]水上溢油鉴别体系的研究[J]. 刘敏燕,孙维维,王志霞,俞沅,孙安森. 海洋环境科学. 2009(03)
[5]中国海洋溢油污染现状及其生态影响研究[J]. 王传远,贺世杰,李延太,侯西勇,杨翠云. 海洋科学. 2009(06)
[6]油指纹检测技术研究[J]. 宋成文,刘瑀. 辽宁化工. 2009(05)
[7]典型生物标志物诊断值t检验在溢油鉴别中的评价应用[J]. 张大伟,马永安,姚子伟,徐恒振,周传光. 海洋环境科学. 2009(01)
[8]格尔木混合原油中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研究[J]. 李扬,朱建华,武本成,党海平,李洪洋.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01)
[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海面溢油事故鉴别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 杨佰娟,徐晓琴,李庆玲,何鹰,黎先春,王小如. 海洋环境科学. 2008(06)
[10]原油及油制品中多环芳烃化学指纹的分布规律研究[J]. 王德高,杨萌,贾宏亮,李一凡.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8(11)
本文编号:35708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7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