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洋壳流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1-07 00:15
我国学者原创的洋壳流力学,以海底扩张理论为基础,进一步认为海岭顶部涌出的物质不只是向两侧作简单更新和扩张运动,同时存在复杂有序的后续相互力作用。如运用宏观统计的方式,发现太平洋洋壳流以一定的运动方向、力作用与陆地、海岭相遇,必然产生相对应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地形地貌,并绘出该区域现代洋壳流运行路线,由此推出地壳表面地形地貌的形成,是洋壳流运动与陆地相互力作用的结果。洋壳流力学分析方法使地球从南端到北端,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之间的地质力学分析更细腻,更精确,更能体现全球地质运动的整体性,为一种领先的新地质力学理论。
【文章来源】:四川地质学报. 2020,40(02)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封闭容器的压强
2)岩石圈西向漂移与初始洋壳流的东向偏移。关于板块的绝对运动,基于热点参考架,Gripp和Gordon于1990年导出了一个板块绝对运动模型HS2-NUVEL1;基于平均岩石圈参考架,Argus和Gordon在1991年导出了另一个板块绝对运动模型NNR-NUVEL1(图2)。两种参考架标定的板块运动基本一致;但实际上NNR-NUVEL1相对HS2-NUVEL1存在一个指向为49°S,65°E,角速度为0.33/百万年的右手旋转,即平均岩石圈相对于热点参考架有整体的西向漂移,即岩石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相对于地幔的西向漂移[3-5]。进一步推出,当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开裂处涌出转变为初始洋壳流时,因惯性作用形成偏东运动。如南太平洋洋壳流首先作自南向北偏东运动(图3)。3)陆地的阻挡与洋壳流的转向及分支运动。这将在下面以太平洋洋壳流为例进行分析。
1)德雷克海峡南-北偏东洋壳流。当南太平洋壳流的一股分支洋壳流,从南极半岛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合恩角之间进入大西洋,可把这股洋壳流叫做德雷克海峡南-北偏东洋壳流。受这股洋壳流的影响,产生下列一些现象(图3):(1)断裂作用。原来南美洲南端合恩角与南极半岛北端相连,受德雷克海峡洋壳流的冲击,陆壳挤压断裂,形成德雷克海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研究新方法——洋壳流理论简介[J]. 赵大咏,刘石年,吴奇良. 华南地震. 2007(02)
[2]中国东南地洼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与壳体演化的关系[J]. 潘传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4(04)
[3]中国东南地区地壳生热率与地幔热流[J]. 胡圣标,汪集旸.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02)
[4]现今全球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解释[J]. 马宗晋,高祥林,任金卫. 第四纪研究. 1992(04)
[5]介绍地洼学说并论西部台湾地洼区[J]. 林朝棨,廖金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3(01)
[6]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J]. 马宗晋. 地球科学. 1982(03)
[7]我国东部地洼区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J]. 黄瑞华. 地球化学. 1978(03)
[8]地壳的第三基本構造單元——地窪区[J]. 陈国达. 科学通报. 1959(03)
本文编号:3573422
【文章来源】:四川地质学报. 2020,40(02)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封闭容器的压强
2)岩石圈西向漂移与初始洋壳流的东向偏移。关于板块的绝对运动,基于热点参考架,Gripp和Gordon于1990年导出了一个板块绝对运动模型HS2-NUVEL1;基于平均岩石圈参考架,Argus和Gordon在1991年导出了另一个板块绝对运动模型NNR-NUVEL1(图2)。两种参考架标定的板块运动基本一致;但实际上NNR-NUVEL1相对HS2-NUVEL1存在一个指向为49°S,65°E,角速度为0.33/百万年的右手旋转,即平均岩石圈相对于热点参考架有整体的西向漂移,即岩石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相对于地幔的西向漂移[3-5]。进一步推出,当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开裂处涌出转变为初始洋壳流时,因惯性作用形成偏东运动。如南太平洋洋壳流首先作自南向北偏东运动(图3)。3)陆地的阻挡与洋壳流的转向及分支运动。这将在下面以太平洋洋壳流为例进行分析。
1)德雷克海峡南-北偏东洋壳流。当南太平洋壳流的一股分支洋壳流,从南极半岛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合恩角之间进入大西洋,可把这股洋壳流叫做德雷克海峡南-北偏东洋壳流。受这股洋壳流的影响,产生下列一些现象(图3):(1)断裂作用。原来南美洲南端合恩角与南极半岛北端相连,受德雷克海峡洋壳流的冲击,陆壳挤压断裂,形成德雷克海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研究新方法——洋壳流理论简介[J]. 赵大咏,刘石年,吴奇良. 华南地震. 2007(02)
[2]中国东南地洼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与壳体演化的关系[J]. 潘传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94(04)
[3]中国东南地区地壳生热率与地幔热流[J]. 胡圣标,汪集旸.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02)
[4]现今全球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解释[J]. 马宗晋,高祥林,任金卫. 第四纪研究. 1992(04)
[5]介绍地洼学说并论西部台湾地洼区[J]. 林朝棨,廖金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1983(01)
[6]论全球地震构造系统[J]. 马宗晋. 地球科学. 1982(03)
[7]我国东部地洼区的一些地球化学特征[J]. 黄瑞华. 地球化学. 1978(03)
[8]地壳的第三基本構造單元——地窪区[J]. 陈国达. 科学通报. 1959(03)
本文编号:3573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7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