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海洋学论文 >

台湾海峡南部颗粒有机碳及粒径谱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2 17:44
  本论文研究台湾海峡南部颗粒有机碳(POC)、总悬浮颗粒物(TSM)、颗粒氮(PN)及颗粒物体积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捕捉对上升流事件的逐日响应,分析夏季航次POC与TSM和叶绿素a(Chl-a)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悬浮颗粒物粒径谱中Sheldon谱图和正态化谱图的特征,探讨将现场激光粒度仪作为POC赋存生态系统结构的高分辨率现场探测方法的可能性。根据2004年夏季、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三个航次观测数据,表层POC含量的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POC浓度的剖面分布存在由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中层出现高值后再降低和下层出现了高值的三种类型,表层和次表层POC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东山以东以及南澳附近上升流区。台湾海峡南部2004年夏季POC含量的平均值为0.145mg/L,2005年夏季为0.204mg/L,2006年夏季为0.198mg/L。2004年夏季颗粒总氮(PN)含量范围为0.0065~0.0856mg/L, 2005年夏季为0.0114~0.2443mg/L, 2006年夏季为0.0013~0.2269 mg/L。POC/PN 2004年夏季在1.7~16....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台湾海峡南部颗粒有机碳及粒径谱分析


4年、2005年和2006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POC的剖面分布图

断面,浓度,可解释,浮游植物


为 Chl-a 浓度较小的 POC 浓度高值区,表观上说明这些站的 POC 不是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其中,离岸近的 2004 年 A1 站的 POC 浓度较大,可解释为陆源影响;位于台湾浅滩的 2006 年 A5 站 POC 浓度较大,可解释为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而 2004 年 B3 站和 2005 年 A3 站以及 2006 年 B7、C5、C3 站,还是从上升流边缘浮游动物、细菌和碎屑等来源 POC 的辐聚来讨论。还有一类以与 Chl-a 浓度高值相关的 POC 浓度低值层为特征,浮游植物的发育并不直接支持 POC 的积累。2004 年 A3、A7、B6 站和 2005 年 A7 站出现Chl-a 的高值区,而 POC 浓度较小。

分布图,分布图,断面


图 19 2004 年 A 断面温盐分布图Fig.19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ransect A during 2004’summer cruise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变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J]. 张乃星,宋金明,贺志鹏.  生态学报. 2006(07)
[2]台湾海峡南部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及其生产力[J]. 曾祥波,黄邦钦.  台湾海峡. 2006(01)
[3]南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及其应用[J]. 邓可,张志南,黄勇,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6)
[4]夏季黄海、东海鞭毛虫的丰度与悬浮颗粒物的关系[J]. 潘科,黄凌风,郭丰,黄邦钦.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6)
[5]黄海、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金海燕,林以安,陈建芳,金明明.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5)
[6]黄海秋季典型站位沉降颗粒物的垂直通量[J].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地球化学. 2005(02)
[7]台湾海峡生态系统对海洋环境年际变动的响应分析[J]. 洪华生,商少凌,张彩云,黄邦钦,胡建宇,黄加祺,卢振彬.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02)
[8]厦门湾水体中铀、钍同位素及悬浮颗粒物的粒径谱——颗粒物采集方法的影响[J]. 彭安国,黄奕普,陈敏,刘广山,邱雨生.  台湾海峡. 2004(03)
[9]东海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 庞重光,王凡.  海洋科学集刊. 2004(00)
[10]黄海夏季水域沉降颗粒物垂直通量的研究[J]. 张岩松,章飞军,郭学武,张曼平.  海洋与湖沼. 2004(03)

博士论文
[1]西菲律宾海有机悬浮颗粒分布变化及其光衰减研究[D]. 魏建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

硕士论文
[1]东、黄海典型站位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D]. 林岿璇.中国海洋大学 2003
[2]东海颗粒有机碳通量的模式计算[D]. 孙治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01



本文编号:3585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585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2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