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8 12:24
本文根据2001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的现场调查,讨论了大亚湾海域各形态氮和磷垂直和平面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水体仍属贫营养盐海区,氮磷比约为12:1,生产力水平依然受氮控制;大亚湾海域的氮以溶解态的形式居多,有机氮占总氮的62.2%,这可能是水体低营养盐维持高生产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沉积物孵化实验表明,水体中无机氮各种形态之间的转化和水体中含氧程度有关,沉积物中的氮可以向无机态氮及有机态氮转化。 分析测定了大亚湾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氮和各种形态磷,并与南海珠江口、厦门湾表层沉积物进行比较。沉积物中生物和化学作用产生的可交换态氮含量大亚湾最高,厦门湾次之,南海珠江口最低,分别为40.5mg/kg、37.4mg/kg和35.1mg/kg。南海珠江口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和厦门湾相似,分别是650.1mg/kg和643.9mg/kg;大亚湾沉积物的最低,为449.3mg/kg。三种表层沉积物中无机态磷含量在295.6mg/kg~498.1mg/kg,占总磷的52%~77%,HCI提取磷含量>NaOH提取磷>MgCl2提取磷。南海沉积物非磷灰石无机磷含量最高(15...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海洋环境中的氮和磷
1.2 沉积物中氮和磷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
1.3 大亚湾的环境特征
1.4 大亚湾沉积物中氮、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亚湾海域现场调查及实验室实验方法
2.1 现场调查
2.1.1 采样时间和站位
2.1.2 水样分析方法
2.1.3 沉积物样采集以及水样保存
2.2 实验室实验
2.2.1 表层沉积物中氮的降解转化实验
2.2.2 沉积物中氮可交换态及磷存在形态分布实验
2.2.2.1 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氮的测定
2.2.2.2 沉积物中不同存在形态磷的测定
2.2.3 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实验
2.2.3.1 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实验
2.2.3.2 氮和磷生物可利用量的估算公式
2.2.3.3 藻体光密度测定的波长选择
2.2.4 实验所用仪器
第三章 大亚湾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及形态分布
3.1 各种形态氮和磷的含量及营养盐水平
3.2 各种形态氮和无机磷的垂直和平面分布
3.3 各种形态氮在总氮中的分布
3.4 各种形态氮、无机溶解磷之间以及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
3.5 小结
第四章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的孵化实验
4.1 溶解有机氮与无机氮的转化
4.2 无机氮之间的转化
4.3 颗粒态氮和溶解态氮之间的转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大亚湾沉积物中氮的可交换态及磷的存在形态分布
5.1 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可交换态
5.1.1 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态
5.1.2 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的氮
5.2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分布
5.2.1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
5.2.2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
6.1 表层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可利用性
6.1.1 沉积物中氮对藻生长的影响
6.1.1.1 小球藻对沉积物中氮的利用
6.1.1.2 球等鞭金藻对沉积物中氮的利用
6.1.2 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可利用量估算
6.2 表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
6.2.1 沉积物中磷对藻生长的影响
6.2.1.1 以沉积物为磷源培养小球藻
6.2.1.2 以沉积物为磷源培养球等鞭金藻
6.2.2 表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量估算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特点
7.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难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三年来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维持高生产力的机制探讨Ⅰ[J]. 郑爱榕,沈海维,刘景欣,李文权,陈清花. 海洋科学. 2001(11)
[2]河口、海湾沉积磷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意义[J]. 张秀梅,梁涛,耿元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01(02)
[3]植物磷吸收效率的生理基础[J]. 樊明寿,张福锁. 生命科学. 2001(03)
[4]长江口岸带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环境意义[J]. 侯立军,刘敏,许世远,蒋黎敏. 海洋环境科学. 2001(02)
[5]北黄海与渤海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J]. 董方,刘素美,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 2001(02)
[6]微生物解磷的研究进展[J]. 赵小蓉,林启美. 土壤肥料. 2001(03)
[7]一些细菌和真菌的解磷能力及其机理初探[J]. 林启美,王华,赵小蓉,赵紫鹃. 微生物学通报. 2001(02)
[8]沉积物中磷的化学提取分析方法[J]. 刘素美,张经. 海洋科学. 2001(01)
[9]长江河口及其上海岸带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J]. 刘敏,陆敏,许世远,侯立军. 地学前缘. 2000(S2)
[10]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J]. 范成新,杨龙元,张路. 湖泊科学. 2000(04)
本文编号:3630834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海洋环境中的氮和磷
1.2 沉积物中氮和磷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
1.3 大亚湾的环境特征
1.4 大亚湾沉积物中氮、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大亚湾海域现场调查及实验室实验方法
2.1 现场调查
2.1.1 采样时间和站位
2.1.2 水样分析方法
2.1.3 沉积物样采集以及水样保存
2.2 实验室实验
2.2.1 表层沉积物中氮的降解转化实验
2.2.2 沉积物中氮可交换态及磷存在形态分布实验
2.2.2.1 沉积物中可交换态氮的测定
2.2.2.2 沉积物中不同存在形态磷的测定
2.2.3 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实验
2.2.3.1 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实验
2.2.3.2 氮和磷生物可利用量的估算公式
2.2.3.3 藻体光密度测定的波长选择
2.2.4 实验所用仪器
第三章 大亚湾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及形态分布
3.1 各种形态氮和磷的含量及营养盐水平
3.2 各种形态氮和无机磷的垂直和平面分布
3.3 各种形态氮在总氮中的分布
3.4 各种形态氮、无机溶解磷之间以及与其它因子的相关性
3.5 小结
第四章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的孵化实验
4.1 溶解有机氮与无机氮的转化
4.2 无机氮之间的转化
4.3 颗粒态氮和溶解态氮之间的转化
4.4 小结
第五章 大亚湾沉积物中氮的可交换态及磷的存在形态分布
5.1 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可交换态
5.1.1 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态
5.1.2 表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的氮
5.2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分布
5.2.1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
5.2.2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表层沉积物中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
6.1 表层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可利用性
6.1.1 沉积物中氮对藻生长的影响
6.1.1.1 小球藻对沉积物中氮的利用
6.1.1.2 球等鞭金藻对沉积物中氮的利用
6.1.2 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可利用量估算
6.2 表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性
6.2.1 沉积物中磷对藻生长的影响
6.2.1.1 以沉积物为磷源培养小球藻
6.2.1.2 以沉积物为磷源培养球等鞭金藻
6.2.2 表层沉积物中磷的生物可利用量估算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研究的特点
7.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难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三年来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亚湾海域低营养盐维持高生产力的机制探讨Ⅰ[J]. 郑爱榕,沈海维,刘景欣,李文权,陈清花. 海洋科学. 2001(11)
[2]河口、海湾沉积磷在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中的意义[J]. 张秀梅,梁涛,耿元波. 地理科学进展. 2001(02)
[3]植物磷吸收效率的生理基础[J]. 樊明寿,张福锁. 生命科学. 2001(03)
[4]长江口岸带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环境意义[J]. 侯立军,刘敏,许世远,蒋黎敏. 海洋环境科学. 2001(02)
[5]北黄海与渤海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J]. 董方,刘素美,张经. 海洋环境科学. 2001(02)
[6]微生物解磷的研究进展[J]. 赵小蓉,林启美. 土壤肥料. 2001(03)
[7]一些细菌和真菌的解磷能力及其机理初探[J]. 林启美,王华,赵小蓉,赵紫鹃. 微生物学通报. 2001(02)
[8]沉积物中磷的化学提取分析方法[J]. 刘素美,张经. 海洋科学. 2001(01)
[9]长江河口及其上海岸带水体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J]. 刘敏,陆敏,许世远,侯立军. 地学前缘. 2000(S2)
[10]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J]. 范成新,杨龙元,张路. 湖泊科学. 2000(04)
本文编号:3630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630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