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海域大型海藻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2-02-19 12:10
利用ICP-MS对温州市洞头岛海域11种常见大型海藻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Al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考查洞头岛海域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藻体内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种藻类中各重金属含量也不相同。所测海藻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依次为Al>Fe>As>Mn>Zn>Cu>Cr>Ni>Cd>Pb,其中,Al、Fe、Mn、As、Cr、Ni和Pb在褐藻门中含量最高,Zn、Cu在红藻门中含量最高,Cd在绿藻门中含量最高。Al、Fe、Mn、As、Cr、Ni和Pb均在鼠尾藻的富集系数最高,Zn在蜈蚣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Cu在日本角叉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Cd在刚毛藻中的富集系数最高,石莼对Cd的富集系数最小。11种海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综合排序表现为鼠尾藻>日本角叉藻>石莼>羽藻>蜈蚣藻>铁钉菜>刚毛藻>中间硬毛藻>刺松藻>舌状蜈蚣藻>铜藻。
【文章来源】:浙江农业科学. 2020,61(01)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试验方法
1.2.1 海藻预处理
1.2.2 藻体重金属检测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物质重金属的含量
2.2 各海藻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
2.3 各海藻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富集系数
2.4 各海藻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分布
2.5 聚类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道水环境污染及重金属与有害藻类特征分析[J]. 王禹天,孙映宏,薛庆云,丁新峰,何晓丽,徐正浩. 环境与发展. 2018(06)
[2]浙江沿海藻类重金属含量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价[J]. 陈星星,吴越,周朝生,陆荣茂,曾国权,黄振华. 浙江农业学报. 2018(06)
[3]藻类富集水体重金属的机理及应用[J]. 郑蒙蒙,邵鲁泽,管幼青,周思齐,李非里. 环境科技. 2017(06)
[4]2015年厦门市售水产动物及藻类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J]. 白艳艳,潘秋仁,贾玉珠. 实用预防医学. 2017(11)
[5]藻类作为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 宋凯,陈星洁,李子孟. 山东化工. 2017(21)
[6]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植物抗旱性中的作用综述[J]. 赵明城.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2)
[7]福建省紫菜中砷的形态及含量[J]. 黄东仁.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01)
[8]湛江近岸马尾藻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富集分析[J]. 刘加飞,谢恩义,孙省利,张际标.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11)
[9]藻类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的机理及应用[J]. 支田田,程丽华,徐新华,张林,陈欢林. 化学进展. 2011(08)
[10]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孙颖,胡志强.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1(02)
本文编号:3632872
【文章来源】:浙江农业科学. 2020,61(01)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试验方法
1.2.1 海藻预处理
1.2.2 藻体重金属检测方法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物质重金属的含量
2.2 各海藻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
2.3 各海藻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富集系数
2.4 各海藻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分布
2.5 聚类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河道水环境污染及重金属与有害藻类特征分析[J]. 王禹天,孙映宏,薛庆云,丁新峰,何晓丽,徐正浩. 环境与发展. 2018(06)
[2]浙江沿海藻类重金属含量测定及健康风险评价[J]. 陈星星,吴越,周朝生,陆荣茂,曾国权,黄振华. 浙江农业学报. 2018(06)
[3]藻类富集水体重金属的机理及应用[J]. 郑蒙蒙,邵鲁泽,管幼青,周思齐,李非里. 环境科技. 2017(06)
[4]2015年厦门市售水产动物及藻类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J]. 白艳艳,潘秋仁,贾玉珠. 实用预防医学. 2017(11)
[5]藻类作为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 宋凯,陈星洁,李子孟. 山东化工. 2017(21)
[6]营养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植物抗旱性中的作用综述[J]. 赵明城.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2)
[7]福建省紫菜中砷的形态及含量[J]. 黄东仁.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01)
[8]湛江近岸马尾藻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富集分析[J]. 刘加飞,谢恩义,孙省利,张际标.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11)
[9]藻类去除水体中重金属的机理及应用[J]. 支田田,程丽华,徐新华,张林,陈欢林. 化学进展. 2011(08)
[10]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孙颖,胡志强.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1(02)
本文编号:3632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63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