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参数示踪方法研究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来源和分布
发布时间:2022-08-02 17:40
河口湿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带,由于与周边环境频繁的物质交换,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复杂多变。作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湿地研究的重要命题,一直备受关注。湿地沉积有机质来源的示踪,是了解有机质在湿地分布、迁移、降解和转化等行为机制的基础,对于其了解的深入,有助于加强对河口湿地在陆源有机质向外海输送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黄河口湿地是一个典型的滨海河口湿地,由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淤积而成,是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及发展规律的最佳场所之一。本文以黄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9年4月和6月采集了不同区域的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生物标志物(正构烷烃和四醚膜脂)等参数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相关的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如C/N比、碳优势指数(CPI)、支链与类异戊二烯四醚指标(BIT)等)用来指示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并建立了基于δ13C和B...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湿地的定义和分类
1.2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3 湿地中有机质的来源
1.4 水生生态系统中沉积有机质来源研究方法
1.4.1 全样分析法
1.4.2 化学生物标志物
1.4.2.1 正构烷烃
1.4.2.2 甾醇
1.4.2.3 脂肪酸
1.4.2.4 单体化合物稳定同位素(CISA)
1.4.2.5 沉积色素
1.4.2.6 木质素
1.4.2.7 BIT
1.4.3 多参数示踪方法
1.5 黄河口湿地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论文设计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沉积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分析
2.2.2.1 粒度分析
2.2.2.2 元素分析
2.2.2.3 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2.2.2.4 正构烷烃
2.2.2.5 四醚膜脂分析
2.2.3 指标计算
2.2.3.1 正构烷烃分子指标
2.2.3.2 BIT 指标
2.2.3.3 双端元模型
2.2.3.4 三端元模型
3 黄河口湿地沉积物中 TOC、TN 和δ~(13)C_(TOC)分布和来源
3.1 结果
3.1.1 沉积物粒度组成
3.1.2 沉积物TOC、TN 的含量和分布
3.1.3 沉积物样品C/N 比
3.1.4 沉积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丰度δ~(13)C_(TOC)
3.1.5 运用δ~(13)C 计算的黄河口湿地沉积物陆源有机质贡献率
3.2 讨论
3.2.1 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布
3.2.2 粒度组成对沉积物TOC、TN 及δ~(13)C_(TOC) 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3.2.3 沉积物TOC,TN,C/N 比及δ~(13)C 之间的相关性
3.2.4 运用C/N 比和δ~(13)C 判断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来源
3.2.5 运用δ~(13)C 判断黄河口湿地不同沉积有机质来源贡献
3.3 小结
4 黄河口湿地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子组成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4.1 结果
4.1.1 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含量和分布特征
4.1.2 正构烷烃分子组成特征指数
4.1.2.1 CPI
4.1.2.2 TAR
4.1.2.3 ΣT/ΣM
4.1.2.4 2C_(31)/(C_(27)+C_(29))
4.1.2.5 ACL
4.2 讨论
4.2.1 沉积物正构烷烃组成和含量的区域与季节变化
4.2.2 正构烷烃分子组成指数及其指示的沉积有机质来源
4.2.3 正构烷烃指示的沉积有机质来源与C/N 比和δ~(13)C 指标的比较
4.3 小结
5 应用 BIT 指标研究土壤有机质对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贡献初
5.1 结果
5.1.1 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BIT 值
5.1.2 基于BIT 指标的三端元模型计算不同来源沉积有机质贡献率
5.2 讨论
5.2.1 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BIT 分布特征及其指示的物源信息
5.2.2 BIT 指标与C/N 比、δ13C 指标的比较
5.2.3 基于BIT 指标的三端元模型区分不同来源沉积有机质
5.2.4 沉积有机质贡献率的两端元模型和三端元模型比较
5.3 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668956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湿地的定义和分类
1.2 湿地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3 湿地中有机质的来源
1.4 水生生态系统中沉积有机质来源研究方法
1.4.1 全样分析法
1.4.2 化学生物标志物
1.4.2.1 正构烷烃
1.4.2.2 甾醇
1.4.2.3 脂肪酸
1.4.2.4 单体化合物稳定同位素(CISA)
1.4.2.5 沉积色素
1.4.2.6 木质素
1.4.2.7 BIT
1.4.3 多参数示踪方法
1.5 黄河口湿地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论文设计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沉积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分析
2.2.2.1 粒度分析
2.2.2.2 元素分析
2.2.2.3 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2.2.2.4 正构烷烃
2.2.2.5 四醚膜脂分析
2.2.3 指标计算
2.2.3.1 正构烷烃分子指标
2.2.3.2 BIT 指标
2.2.3.3 双端元模型
2.2.3.4 三端元模型
3 黄河口湿地沉积物中 TOC、TN 和δ~(13)C_(TOC)分布和来源
3.1 结果
3.1.1 沉积物粒度组成
3.1.2 沉积物TOC、TN 的含量和分布
3.1.3 沉积物样品C/N 比
3.1.4 沉积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丰度δ~(13)C_(TOC)
3.1.5 运用δ~(13)C 计算的黄河口湿地沉积物陆源有机质贡献率
3.2 讨论
3.2.1 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布
3.2.2 粒度组成对沉积物TOC、TN 及δ~(13)C_(TOC) 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3.2.3 沉积物TOC,TN,C/N 比及δ~(13)C 之间的相关性
3.2.4 运用C/N 比和δ~(13)C 判断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来源
3.2.5 运用δ~(13)C 判断黄河口湿地不同沉积有机质来源贡献
3.3 小结
4 黄河口湿地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分子组成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4.1 结果
4.1.1 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含量和分布特征
4.1.2 正构烷烃分子组成特征指数
4.1.2.1 CPI
4.1.2.2 TAR
4.1.2.3 ΣT/ΣM
4.1.2.4 2C_(31)/(C_(27)+C_(29))
4.1.2.5 ACL
4.2 讨论
4.2.1 沉积物正构烷烃组成和含量的区域与季节变化
4.2.2 正构烷烃分子组成指数及其指示的沉积有机质来源
4.2.3 正构烷烃指示的沉积有机质来源与C/N 比和δ~(13)C 指标的比较
4.3 小结
5 应用 BIT 指标研究土壤有机质对黄河口湿地沉积有机质贡献初
5.1 结果
5.1.1 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BIT 值
5.1.2 基于BIT 指标的三端元模型计算不同来源沉积有机质贡献率
5.2 讨论
5.2.1 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BIT 分布特征及其指示的物源信息
5.2.2 BIT 指标与C/N 比、δ13C 指标的比较
5.2.3 基于BIT 指标的三端元模型区分不同来源沉积有机质
5.2.4 沉积有机质贡献率的两端元模型和三端元模型比较
5.3 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668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66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