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微塑料和多溴联苯醚对栉孔扇贝的联合毒性效应
发布时间:2023-03-04 20:08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微塑料具有颗粒小、疏水性等特征,可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金属元素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载体。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是一类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日趋严重。栉孔扇贝(Chlamys(Azumapecten)Farreri)是海洋滤食性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微塑料与PBDEs的联合毒性研究还很少,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首先测定了我国南海鱼类体内微塑料及PBDEs的含量,并分析生物体微塑料与PBDEs的相关性;然后以栉孔扇贝为实验生物,以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s,MPs)与十溴联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BDE-209)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对栉孔扇贝富集净化BDE-209的影响;最后从细胞水平以及组织病理学方面研究聚苯乙烯微塑料和BDE-209对栉孔扇贝的联合...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研究进展
1.2.2 PBDEs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现状
1.2.3 PBDE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
1.2.4 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对生物的复合效应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南海鱼类体内微塑料及多溴联苯醚含量检测
2.1 样品采集
2.2 生物体中微塑料及多溴联苯醚含量检测方法
2.2.1 微塑料含量
2.2.2 多溴联苯醚含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物中微塑料含量
2.3.2 生物体中的多溴联苯醚含量
2.3.3 微塑料含量与多溴联苯醚含量的相关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栉孔扇贝富集净化BDE-209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生物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3 栉孔扇贝的暂养和驯化
3.2.4 浓度设置
3.2.5 暴露实验
3.2.6 净化实验
3.2.7 多溴联苯醚含量检测
3.2.8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及讨论
3.3.1 BDE-209在栉孔扇贝体内富集及净化
3.3.2 BDE-209在栉孔扇贝体内毒性动力学系数
3.4 小结
第四章 聚苯乙烯及BDE-209对栉孔扇贝的联合毒性效应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生物
4.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3 栉孔扇贝的暂养和驯化
4.2.4 浓度设置
4.2.5 暴露实验
4.2.6 流式检测
4.2.7 彗星实验
4.2.8 组织病理学分析
4.2.9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式检测
4.3.2 DNA损伤检测
4.3.3 组织病理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4923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洋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研究进展
1.2.2 PBDEs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现状
1.2.3 PBDEs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
1.2.4 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对生物的复合效应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我国南海鱼类体内微塑料及多溴联苯醚含量检测
2.1 样品采集
2.2 生物体中微塑料及多溴联苯醚含量检测方法
2.2.1 微塑料含量
2.2.2 多溴联苯醚含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物中微塑料含量
2.3.2 生物体中的多溴联苯醚含量
2.3.3 微塑料含量与多溴联苯醚含量的相关性
2.4 小结
第三章 聚苯乙烯微塑料对栉孔扇贝富集净化BDE-209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生物
3.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3 栉孔扇贝的暂养和驯化
3.2.4 浓度设置
3.2.5 暴露实验
3.2.6 净化实验
3.2.7 多溴联苯醚含量检测
3.2.8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及讨论
3.3.1 BDE-209在栉孔扇贝体内富集及净化
3.3.2 BDE-209在栉孔扇贝体内毒性动力学系数
3.4 小结
第四章 聚苯乙烯及BDE-209对栉孔扇贝的联合毒性效应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生物
4.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3 栉孔扇贝的暂养和驯化
4.2.4 浓度设置
4.2.5 暴露实验
4.2.6 流式检测
4.2.7 彗星实验
4.2.8 组织病理学分析
4.2.9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流式检测
4.3.2 DNA损伤检测
4.3.3 组织病理学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54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aiyang/375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