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高强低导热六铝酸钙轻质隔热材料的制备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04:10

  本文关键词:高强低导热六铝酸钙轻质隔热材料的制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六铝酸钙 轻质隔热材料 形成生长历程 性能


【摘要】:近年来,轻质隔热耐火材料在高温行业的使用迅速增加,其制备研究也逐渐趋于多样化,高强低导热已经逐渐成为轻质隔热材料性能的研究主题。本研究以活性氧化铝微粉、纳米碳酸钙为主要原料,外加复合结合剂,采用泡沫法制备高强低导热六铝酸钙轻质隔热材料。研究过程分为以下三部分:a)通过对碳酸钙分解温度的热力学计算、活性氧化铝微粉和纳米碳酸钙混合料的高温物相分析、烧后试样物相分析、真密度检测以及显微结构观察,研究活性氧化铝微粉和纳米碳酸钙之间的反应过程,从而对本研究中六铝酸钙的形成生长历程进行了理论分析;b)采用泡沫法制备六铝酸钙轻质隔热材料,对所制备试样的物理性能、物相分析以及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试样中六铝酸钙形成动力学;c)研究了不同硅微粉加入量对六铝酸钙轻质隔热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二铝酸钙和氧化铝在1300℃时生成六铝酸钙,六铝酸钙在1450~1500℃大量形成,当温度高于1500℃时,六铝酸钙继续生长,其晶粒呈片状。(2)烧成温度为1450~1600℃时,随着烧成温度的升高,试样的体积密度和耐压强度先降低后增大,且均在1500℃时最低;真密度从1450~1500℃逐渐增大,随后基本稳定在3.72g/cm~3;随着复合结合剂加入量的增加,试样生坯收缩率减小,复合结合剂加入量为10wt%时,试样耐压强度最高;随着泡沫加入量的增加,试样的烧后线变化、体积密度、抗折强度、耐压强度和热导率等物理性能均降低。当烧成温度为1550℃,复合结合剂加入量为10wt%,泡沫加入量为400mL/kg时,所制备试样的体积密度为0.78g/cm~3、抗折强度为1.58MPa、耐压强度为6.64MPa、300、600、900oC的热导率分别为0.167、0.177、0.187w/(m·k)。(3)硅微粉的加入可明显增大试样的体积密度,并提高其抗折强度、耐压强度、热导率以及弹性模量;随着硅微粉的加入量从0wt%增加到1.0wt%,试样的体积密度增长率为49%,抗折强度和耐压强度的增长率分别为338%和237%,高温弹性模量虽然也逐渐增大,但是其稳定性却逐渐降低;硅微粉加入量为0.5wt%时,试样高温弹性模量得到明显提高且随温度变化较稳定。
【关键词】:六铝酸钙 轻质隔热材料 形成生长历程 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5.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0
  • 1.1 前言10-11
  • 1.2 轻质隔热材料的发展与制备方法11-13
  • 1.2.1 燃尽物法11-12
  • 1.2.2 泡沫法12-13
  • 1.2.3 原位成孔法13
  • 1.3 纳米CaCO_3的性质及应用13-14
  • 1.4 CA_6及CA_6轻质隔热材料的发展14-18
  • 1.4.1 CA_6简介14-16
  • 1.4.2 CA_6轻质材料研究现状16-18
  • 1.5 本课题的提出18-20
  • 第二章 CA_6形成生长历程研究20-28
  • 2.1 试样制备与性能检测20
  • 2.2 结果与分析20-26
  • 2.2.1 碳酸钙分解温度计算20-21
  • 2.2.2 高温物相分析21-22
  • 2.2.3 烧后样品物相分析22-24
  • 2.2.4 真密度24-25
  • 2.2.5 显微结构25-26
  • 2.3 纳米CaCO_3与Al_2O_3微粉的反应过程26-28
  • 第三章 温度对CA_6轻质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28-38
  • 3.1 试样制备与性能检测28-29
  • 3.2 结果与讨论29-36
  • 3.2.1 物理性能29-32
  • 3.2.2 物相分析与CA_6晶格常数计算32-33
  • 3.2.3 显微结构33-34
  • 3.2.4 CA_6形成过程动力学分析34-36
  • 3.3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泡沫加入量对CA_6轻质隔热材料的影响38-42
  • 4.1 试样制备与性能检测38
  • 4.2 结果与讨论38-41
  • 4.2.1 物理性能38-40
  • 4.2.2 显微结构40-41
  • 4.3 本章小结41-42
  • 第五章 SiO_2微粉对CA_6轻质隔热材料性能的影响42-52
  • 5.1 SiO_2的助烧原理42-44
  • 5.2 试样制备与性能检测44
  • 5.3 结果与讨论44-51
  • 5.3.1 物理性能44-46
  • 5.3.2 高温弹性模量46-47
  • 5.3.3 物相与化学成分分析47-48
  • 5.3.4 显微结构分析48-51
  • 5.4 本章小结51-52
  • 第六章 总结论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9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辰晓,刘娟红,宋少民;氯铝酸钙的水化特点及水化动力学[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范娟,阮复昌;铝酸钙的溶出工艺研究[J];应用化工;2002年01期

3 秦景燕,王传辉;原料和生料状态对烧结纯铝酸钙水泥活性的影响[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4 陈峰,洪彦若,孙加林,卜景龙,李玉山;高纯铝酸钙粉体的化学合成[J];耐火材料;2004年04期

5 尹洪基;;六铝酸钙在侵蚀环境下的优点[J];耐火与石灰;2012年06期

6 金玉俊,姚玉清,,荆启程;早凝高强电熔纯铝酸钙水泥的研制[J];耐火材料;1995年04期

7 仇振琢;强化溶出铝酸钙[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97年04期

8 仇振琢;苛化溶出铝酸钙[J];轻金属;1999年04期

9 陈峰,洪彦若,孙加林,卜景龙;化学合成高纯铝酸钙水泥的特性及应用[J];耐火材料;2004年06期

10 王长宝;王玺堂;张保国;;浇注-烧结法合成六铝酸钙[J];耐火材料;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华;祖成奎;赵慧峰;韩滨;陈江;;铝酸钙玻璃组成与透红外性能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曾春燕;黄朝晖;徐友果;房明浩;刘艳改;;轻质耐高温六铝酸钙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3 罗旭东;曲殿利;张国栋;宋薇;;铝钛渣固相反应合成六铝酸钙材料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4 张慧勇;董俊;孙国瑞;;纯铝酸钙水泥在夏季保持良好使用性能的研究[A];2011年耐火原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杰曾;曾大凡;曾鲁举;陈龙;曹变梅;;超低温合成纯铝酸钙水泥及其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王杰曾;曾大凡;曾鲁举;陈龙;曹变梅;;超低温合成纯铝酸钙水泥及其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水泥基材料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刘磊;王周福;王超;;调凝外加剂对铝酸钙水泥的凝结硬化性能的影响[A];2011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罗琼;顾华志;李正坤;黄奥;张家勤;;二铝酸钙-镁铝尖晶石复相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耐火材料青年学术报告会暨2012年六省市金属(冶金)学会耐火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王儒富;;铝系多元盐混凝剂生产工艺的技术经济指标分析[A];第五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吉红;洪学勤;雷中兴;田先明;王志强;姚亚双;;ρ-Al_2O_3与纯铝酸钙水泥结合的刚玉质浇注料性能的比较[A];2011全国不定形耐火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波;钙铝硅化合物在铝酸钙炉渣形成过程相变规律和浸出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2 易帅;CaAl_(12)O_(19)及其复相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科燕;自蔓延高温合成铝酸钙粉体的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2 石健;轻质六铝酸钙的低温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3 吴梦飞;高强低导热六铝酸钙轻质隔热材料的制备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4 董凯伟;铁在铝酸钙矿相生成过程的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耿红娟;纯体系铝酸钙炉渣配料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D];东北大学;2008年

6 卫李贤;六铝酸钙/尖晶石轻质耐高温材料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郭文林;冷却降温制度对铝酸钙渣浸出和自粉性能影响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8 贺琨;铝酸钙粉对水中硫酸根、氟离子的去除效果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邱鑓;六铝酸钙/钙长石轻质耐火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165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0165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9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