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浓硫酸碳化生物质焦油制备碳微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3 01:51
   碳微球是一类新型的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其合成方法和合成原料多种多样。生物质焦油是生物质热解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黑色、高粘度、有刺激性气味的混合物,具有成分复杂,对热解设备和环境危害性强等特点,是一类环境污染物。由于生物质焦油含有较多碳元素,因此可作制备碳材料的碳源。本课题以生物质焦油为碳源,利用浓硫酸的碳化作用,在相对较低温度和常压下制备碳微球材料,既为生物质焦油处理与资源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也为碳微球的制备探索了 一种新方法。首先对所选用的生物质焦油原料进行离心、过滤等预处理和蒸馏、分馏,对其进行工业分析的同时对其组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此原料生物质焦油具有含水率较低(8.95%)、灰分低(0.57%)、挥发分高(80.9%)、热值高(30.69MJ/kg)等特点。此生物质焦油的主要成分是酚类物质,相对百分含量为39.09%,尤以间甲酚最多,达9.41%;其次为苯及其同系物,相对百分含量为18.2%。生物质焦油中含量最多的组分间甲酚作为特征污染物,以浓硫酸为碳化剂,制备碳材料,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分析表征。发现产物主要含碳元素(56%左右)和O元素(32%左右)、另外还有S(3%左右)和H(9%左右)元素。产物所含官能团主要有羟基、酮羰基、苯环及磺酸基。产物碳石墨化度低,主要以非晶态碳存在。理想的碳纳米粒子为纳米尺度,直径在50 nm以下。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投加量、原料投加速率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并探索最佳反应条件,发现在温度220 ℃、反应时间10 min、原料22.5 ml(浓硫酸250ml)、投加速率0.5 ml/min下制备的产品收率、形貌等综合性能最佳。以生物质焦油精制馏分为原料,以浓硫酸为碳化剂制备碳材料,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表征,了解所制备碳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现产物主要含有C元素(56%左右)和O元素(34%左右),还含有较少H(3%左右)和S(7%左右)。产物所含主要官能团为羟基、酮羰基、苯环、磺酸基及醚键。更改反应温度进行实验,探索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并探索出最佳反应温度260 ℃。对最佳反应条件的产物进行多手段表征及工业分析,发现其黑度达到高色素炭黑水平。生物质焦油在浓硫酸碳化作用下可制备出球形纳米碳材料,且具有较高应用潜力。
【学位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Q127.11
【部分图文】:

碳化机理,水热,蔗糖,碳微球


Wangf45]等以蔗糖溶液为碳源在190°C下发生水热反应,并在氩气保护下对产物进??行高温碳化,得到1?5?pm单分散的实心碳球,并拥有0.4nm左右的微孔,同时发现??其储锂性能优异,由此提出图1-1所示反应机理。??CHPH?CH^OH?H?a?b??OH?OH?〇H?OH?\?/??參‘?T戀??图1-1蔗糖水热碳化机理??Fig.1-1?The?hydrothermal?carbonization?mechanism?of?sucrose??催化剂和还原剂均可用于将含碳材料转化为碳微球,例如,使用氯化碳源和金属??还原剂,在惰性气体下反应釜中加热可以产生碳微球。在多数情况下,高压釜使用的??是金属反应器,而反应器的材料可能在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Qian等[#报道了利用二??茂铁作为催化剂催化裂解C2C14的一种新型的空心和填充型碳微球的合成方法。在此??过程中,在8?MPa、550?°C条件下对碳源和二茂铁的混合物进行加热恒温。从该方法??得到的球体的直径约为30?580?nm。??7??

生物质焦油,蒸馏装置


?Hitachi??2.1.3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生物质焦油蒸馏实验装置由恒温电磁搅拌加热器、三口烧瓶、蒸??馏头、直形冷凝管、尾接管、三角烧瓶、洗气瓶组成。??13??

生物质焦油,产率


粘度大,流动性差且具有刺激性气味。??2.4.1蒸馏三相产物分布与馏程分布??如图2-2为生物质焦油蒸馏到350?°C时,气液固三相产物的质量百分数。??IZZ1气体??CZ3液体??56.17%?□固体??40.34%??图2-2生物质焦油三相产率(350?°C)??Fig.2-2?The?three?kinds?of?productivity?of?the?bio-tar?(350?°C)??由图可知,本实验所用生物质焦油经过预处理后蒸馏至350?°C,液体产物占??40.34%,固体产物占56.17%,不凝性气体占3.49%。液体产物流动性变好,分两层,??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秋荣;侯文生;史晟;张永芳;牛梅;牛振怀;;碳微球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4年07期

2 杨玉琼;卢仕远;杜松;陈健;吕月梅;;生物质焦油成分分析及综合利用研究[J];广州化工;2014年10期

3 龚媛媛;石金明;林敏;王歆;;生物质焦油的特性及其净化研究现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3年04期

4 黄玉莹;袁兴中;李辉;黄华军;曾光明;;稻草的水热碳化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5 葛建;齐国利;董芃;;生物质焦油的特性分析及提质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吴正舜;米铁;陈义峰;李学慧;;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焦油形成机理的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0年02期

7 庞维强;樊学忠;张教强;;纳米颗粒在制备过程中团聚现象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8年03期

8 王素兰;张全国;李继红;;生物质焦油及其馏分的成分分析[J];太阳能学报;2006年07期

9 李继红,雷廷宙,宋华民,冯宗昱,胡建军,张全国;GC/MS法分析生物质焦油的化学组成[J];河南科学;2005年01期

10 韦星船,王琪莹;香兰素合成研究[J];广东化工;2004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旭;煤焦油化学链热解制备炭黑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2 袁井军;等离子体法制备纳米炭黑及其应用[D];苏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52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852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f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