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氮自掺杂非贵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吡啶氮自掺杂非贵金属燃料电池催化剂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亚胺吡啶 氧还原反应 非贵金属催化剂 包覆材料 氮掺杂铁掺杂 钴掺杂
【摘要】:阴极氧还原催化剂是影响燃料电池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使用铂基等贵金属材料作为有效的氧还原催化剂。虽然铂基氧还原催化剂实现了很大发展,但由于铂资源有限,成本高昂而严重限制了燃料电池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出低成本、高效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制备性能与Pt基催化剂相当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制备高效、稳定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热解双亚胺吡啶金属基聚合物制备非贵金属氧还原剂。在这种方法中,主要通过2,6-二乙酰基吡啶与多胺发生Schiff碱缩合反应,得到具有对二价金属离子如铁、钴、镍有强络合能力的三齿型双亚胺吡啶配体聚合物。并以此聚合物通过热裂解的方式成功地制备出多种高性能的氧还原催化剂。与已经报道的方法相比,这是一种新的通过选择多胺单体制备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方法,具体如下:通过2,6-二乙酰基吡啶,对苯二胺单体,在惰性气氛与溶液中酰亚胺脱水聚合,与氯化亚铁络合制备过渡金属双亚胺吡啶前驱体,热解得到Fe/DPA-PPA催化剂,经研究发现:Fe3C与掺氮碳材料形成包覆结构,Fe3C粒径尺寸在20-50 nm。比起铂碳催化剂,在0.1 MKOH溶液中,Fe/DPA-PPA拥有更高的催化性能,其起峰电位达1.07 V,半波电位达0.88 V,在0.5 M H2SO4溶液中性能略差,其起峰电位仅为0.88 V,半波电位仅为0.72V;在0.6 V-1.0V间,经过10,000圈循环加速后,依然保持稳定的电催化性能。通过2,6-二乙酰基吡啶,三聚氰胺单体,在惰性气氛和溶液中酰亚胺脱水聚合,分别与氯化亚铁,六水合氯化钴络合制备过渡金属双亚胺吡啶前驱体,热解得到Fe-C-N,Co-C-N催化剂,经研究发现:这类催化剂拥有4 atom%以上的氮含量,在酸性和碱性中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特别是在0.1MKOH溶液中,Fe-C-N和Co-C-N的起峰电位分别达1.04 V,1.03 V,半波电位分别达0.88 V,0.85 V;经过10,000圈循环加速后,Fe-C-N半波电位的衰减率仅为2.9%,Co-C-N半波电位的衰减率仅为4.7%。说明这是一种有效的制备高性能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方法。
【关键词】:双亚胺吡啶 氧还原反应 非贵金属催化剂 包覆材料 氮掺杂铁掺杂 钴掺杂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1.4;O643.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引言11-18
- 1.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原理11-14
- 1.1.2 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发展14-15
- 1.1.3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的发展15-18
- 1.2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及主要内容18-19
- 第二章 实验的设计与方法19-23
- 2.1 实验仪器19-20
- 2.2 实验药品20-21
- 2.3 实验表征21-23
- 2.3.1 物理表征21
- 2.3.2 电化学表征21-23
- 第三章 双亚胺吡啶基掺铁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23-40
- 3.1 实验部分23-24
- 3.2 结果与讨论24-37
-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24-25
- 3.2.2 拉曼光谱(Raman)和比表面分析25-28
-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28-33
- 3.2.4 循环伏安曲线(CV)分析33
- 3.2.5 线性伏安扫描曲线(LSV)分析33-37
- 3.3 小结37-40
- 第四章 三聚氰胺吡啶基络合铁、钴的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40-63
- 4.1 实验部分40-42
- 4.2 结果与讨论42-60
- 4.2.1 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42
- 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42-48
- 4.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48-50
- 4.2.4 拉曼光谱(Raman)分析50-51
- 4.2.5 比表面分析51-53
- 4.2.6 电化学表征53-60
- 4.3 小结60-6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3-66
- 参考文献66-81
- 致谢81-83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在国产钒催化剂上二氧化硫接气过程的热效应的初步考察[J];硫酸工业;1979年S1期
2 李大东;;催化剂评选技术(上)[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1年06期
3 吴广林;;硫化物对氨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及其防止办法[J];化肥工业;1981年03期
4 刘瑞寰;;钴催化剂代铂生产硝酸几个问题的讨论[J];化肥工业;1981年05期
5 ;A_(110-1)型催化剂使用小结[J];氮肥技术;1981年01期
6 ;低流体阻力钒催化剂的研制[J];硫酸工业;1983年02期
7 戴鹤松;;使用维护好化肥催化剂以节能降耗[J];江苏化工;1983年02期
8 冯孝庭;;转化催化剂的研究开发与使用[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85年06期
9 丰定豪;王文祥;;氨合成球形催化剂的工业使用[J];小氮肥设计技术;1986年05期
10 刘忠恕;;中变(低温)催化剂的合理使用与节能[J];氮肥技术;198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琦;王树荣;高翔;骆仲泱;岑可法;;SCR脱硝催化剂的性能试验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蒋炜;梁斌;;整体式钒催化剂的实验室开发[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元福;;全低变催化剂非氧化卸出的实践[A];全国化肥工业技术交流会论文资料集[C];2004年
4 余东洋;;浅谈预变炉催化剂更换方式[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余东洋;;浅谈预变炉催化剂更换方式[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杨学萍;;丙烯酸合成催化剂及工艺开发进展[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全荣;高效利用焦炉煤气中氢的技术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芳;生物质衍生掺杂碳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蔡雯佳;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催化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李翔;Pt/CNTs催化剂的甲醇氧化和氧还原电催化机制及其镍、钴磷化物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彭洪亮;掺杂碳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罗凡;低温燃料电池高活性高稳定性铂基催化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闫星旭;电纺Fe-N-C:O纳米纤维电催化氧气还原反应的性能和机理[D];清华大学;2015年
7 黄荣;有序硅铝基催化剂协同低温等离子体氧化甲苯[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曲瑞杴;新型宽温度窗口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9 吴燕妮;高性能及低铂燃料电池催化剂的制备及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初园园;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Pt基催化剂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红;醋酸甲酯加氢制醇Cu-Zn-Al催化剂的性能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2 张璐;Au/CuO-CeO_2催化剂用于CO优先氧化反应性能及活性位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李昊;Ce-Ti-W-O_x体系催化剂的制备及其NH_3-SCR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卜兴军;甲醇电化学氧化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葛余俊;钴、氮掺杂多孔碳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赵卉茹;亚氧化钛负载Pt、Pd和Pt-Tb催化剂对甲酸电氧化的催化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訾玲华;结构化催化剂内多相流流动及传质性能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姜倩;直接乙醇燃料电池低铂三组元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9 李鑫;柴油机SCR催化剂结构尺寸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10 刘丰国;多孔地聚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脱水氧化性能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20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02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