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燃料电池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氧还原反应(RR) 贵金属 非贵金属 复合材料 电催化剂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在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方面贵金属与各种金属及非金属复合的研究进展,力求原材料成本低并可获得大的比表面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催化剂的活性和催化效率提高,同时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改善催化剂的抗毒化能力和氧还原性能,最终实现可观的性价比。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部 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RR) 贵金属 非贵金属 复合材料 电催化剂
【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cstc2012jj B5011) 重庆市首批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02060-20600506) 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XDJK2013B018) 基本科研业务项目学生项目(XDJK2014D001) 科技开发项目(2013039)
【分类号】:O643.36;TM911.4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学明;;燃料电池在海警舰艇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5年23期
2 黄庆红;邹亮亮;周毅;邹志青;张校刚;杨辉;;高载量PtNi金属间化合物的氧还原电催化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5年10期
3 周燕琴;魏金栋;王小美;倪红军;朱昱;;石墨烯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研究现状[J];现代化工;2015年07期
4 张亚媛;张沛龙;葛静;朱永国;;燃料电池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新材料产业;2014年06期
5 袁善美;李志扬;朱昱;倪红军;;碳纤维基PtPb催化剂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制备及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4年01期
6 王菊;;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政策综述[J];太阳能;2013年11期
7 杨敏;裴向前;郑建龙;;便携式燃料电池在军事上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蒋春燕;聂明;田显辉;李庆;;燃料电池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6年07期
2 慎金花;张宁;;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竞争态势研究[J];情报杂志;2014年07期
3 张亚媛;张沛龙;葛静;朱永国;;燃料电池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新材料产业;2014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菊;;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政策综述[J];太阳能;2013年11期
2 孙红梅;曹林园;逯乐慧;;三维多孔石墨烯/铂钯双金属杂化体作为高性能的甲醇氧化电催化剂[J];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3 史国玉;王宗花;夏建飞;张菲菲;夏延致;李延辉;;电化学合成PtCo/石墨烯复合催化剂及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J];化学学报;2013年02期
4 王万丽;马紫峰;;铂/石墨烯氧还原电催化剂的共还原法制备及表征(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2年12期
5 潘相敏;林瑞;李昕;马建新;;氢能与燃料电池的研发及商业化进展[J];科技导报;2011年27期
6 高伟;肖亚;刘丽平;史宏亮;鞠剑峰;;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溶胶-凝胶流动相的制备及性能[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吴小琴;宗瑞隆;牟豪杰;朱永法;;石墨烯负载Pt催化剂的催化氧化发光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11期
8 郭为民;刘江;;使用丙烷燃料的便携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7年11期
9 刘晓霞;屈睿;;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J];广州化工;2007年04期
10 丁刚强;彭元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军事上的应用[J];船电技术;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娟;在石墨及聚酞菁化合物电极上氧还原的电催化[J];催化学报;1988年01期
2 黄幼菊;李伟善;黄青丹;李伟;张庆龙;蒋腊生;;氢钼青铜对铂催化氧还原反应的促进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5期
3 李之乐;曾为民;马玉录;;聚苯胺载铂钯电极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4 李萍;李升宪;胡晓宏;王会勤;;球磨方法对氧还原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电池;2006年03期
5 位辰先,田建华,梁宝臣,刘邦卫;制备条件对卟啉钴氧还原催化性能的影响[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孙晓然;李光跃;夏定国;张立美;李钒;;均苯四甲酰亚胺桥联的聚酞菁亚铁的氧还原反应(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7期
7 左小刚;;硫酸盐还原菌对阴极氧还原反应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2013年05期
8 张丽娟,夏定国,王振尧,袁嵘,吴自玉;铂铋金属间化合物催化剂的氧还原与抗甲醇氧化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3期
9 李英霞;陈章霖;罗瑞贤;陈霭t,
本文编号:1036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03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