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掺铒二氧化钛薄膜的电致发光
本文关键词:硅基掺铒二氧化钛薄膜的电致发光
更多相关文章: Er掺TiO_2薄膜 硅基 电致发光 SiO_x Ar等离子体
【摘要】:多年来,基于掺铒(Er)绝缘体或半导体的发光器件由于具有光通讯波段的~1540nm的发光被广泛研究。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TiO2已被证明是实现Er3+离子发光的合适基体。近年来,利用硅基掺Er的TiO2薄膜(TiO2:Er)的TiO2:Er/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已经实现。本文通过对TiO2:Er薄膜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进一步地研究TiO2:Er/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及其机理,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对比研究了基于550℃、650℃、750℃和850℃热处理的TiO2:Er薄膜的TiO2:Er/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在足够高的正向偏压(即:p+-Si接正压)下,基于550℃和650℃热处理的TiO2:Er薄膜的器件产生与Er3+离子和TiO2基体中氧空位相关的电致发光,其中与Er3+离子相关的发光是以氧空位为敏化中心的从TiO2基体向Er3+离子传递的能量所激发的;而基于750℃和850℃热处理的TiO2:Er薄膜的器件则不发光;在足够高的反向偏压下,基于750℃和850℃热处理的TiO2:Er薄膜的器件产生仅与Er3+离子相关的电致发光,它是由热电子碰撞激发Er3+离子所致的;而基于550℃和650℃热处理的TiO2:Er薄膜的器件则不发光。分析指出:随着TiO2:Er薄膜的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在p+-Si和TiO2:Er薄膜之间形成的氧化硅(SiOx,x≤2)层越来越厚,从而改变了载流子在器件中的输运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电致发光机制。(2)对比研究了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和未处理的TiO2薄膜的光致发光以及基于这两种TiO2薄膜的TiO2/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研究发现:TiO2薄膜经过由工作气压为3.5 Pa和放电功率为30 W所产生的Ar等离子处理后,在光致发光强度上比未处理的TiO2薄膜增加了两倍以上;并且,在相同电流下基于上述Ar等离子处理的TiO2薄膜的TiO2/p+-Si异质结器件在电致发光强度上也比基于未处理的TiO2薄膜的器件高出一倍以上。这是由于上述Ar等离子体处理使TiO2薄膜中的氧空位浓度提高,而TiO2的光致和电致发光都是由氧空位相关的束缚激子复合而产生的。(3)对比研究了Ar等离子体处理的和未处理的TiO2:Er薄膜的光致发光以及基于这两种TiO2:Er薄膜的TiO2:Er/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这里,TiO2:Er薄膜的Ar等离子处理也是在工作气压为3.5 Pa和放电功率为30 W的条件下进行的。研究发现,TiO2:Er薄膜经过Ar等离子处理后,在光致发光强度上比未处理的TiO2:Er薄膜增加了一倍以上;并且,在相同电流下基于上述Ar等离子处理的TiO2:Er薄膜的TiO2:Er/p+-Si异质结器件在电致发光强度上也比基于未处理的TiO2:Er薄膜的器件高出一倍左右。这是由于上述Ar等离子体处理使TiO2:Er薄膜中的氧空位浓度提高,这一方面增强了TiO2基体的与氧空位相关的发光,另一方面增强了以氧空位为敏化中心的从TiO2基体向Er3+离子的能量传递,从而增强了与Er3+离子相关的发光。
【关键词】:Er掺TiO_2薄膜 硅基 电致发光 SiO_x Ar等离子体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4.11;TB38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前言12-14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34
- 2.1 引言14-15
- 2.2 稀土Er的基本性质、光学性能及应用15-17
- 2.2.1 稀土Er的基本性质15-16
- 2.2.2 稀土Er的光学性能及应用16-17
- 2.3 Er掺杂TiO_2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17-34
- 2.3.1 TiO_2的基本性质及光学性能17-21
- 2.3.2 Er掺杂TiO_2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21-34
- 第三章 材料和器件的制备及表征方法34-38
- 3.1 材料和器件的制备设备34-35
- 3.1.1 智能型磁控溅射设备34
- 3.1.2 薄膜热处理设备34
- 3.1.3 直流磁控溅射设备34
- 3.1.4 反应离子刻蚀机设备34-35
- 3.2 材料和器件的制备工艺35-36
- 3.2.1 硅衬底的准备35
- 3.2.2 发光层薄膜的制备35
- 3.2.3 发光层薄膜的热处理及氩等离子体处理35
- 3.2.4 器件电极的制备35-36
- 3.3 材料和器件的测试表征设备36-38
- 3.3.1 薄膜的形貌、结构及组成的表征设备36-37
- 3.3.2 器件的光学性能测试设备37
- 3.3.3 器件的电学性能测试设备37-38
- 第四章 基于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TiO_2:Er/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38-54
- 4.1 引言38-39
- 4.2 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Er掺杂TiO_2薄膜的制备39-40
- 4.3 基于不同Er含量的TiO_2:Er薄膜的PL和EL的对比40-41
- 4.4 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表征41-47
- 4.4.1 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XRD谱41
- 4.4.2 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Raman光谱41-42
- 4.4.3 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SEM形貌42-43
- 4.4.4 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TEM图43-44
- 4.4.5 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PL谱44-47
- 4.5 基于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47-51
- 4.5.1 基于经过不同温度热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异质结器件的Ⅳ曲线47
- 4.5.2 正向偏压下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对比47-50
- 4.5.3 反向偏压下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对比50-51
- 4.6 本章小结51-54
- 第五章 氩等离子体处理对TiO_2/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的影响54-60
- 5.1 引言54
- 5.2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薄膜的制备54-55
- 5.3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薄膜的表征55-58
- 5.3.1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薄膜的XRD谱55-56
- 5.3.2 未经过和经过心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薄膜的Raman光谱56-57
- 5.3.3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薄膜的PL谱57-58
- 5.4 基于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薄膜的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58-59
- 5.5 本章小结59-60
- 第六章 氩等离子体处理对TiO_2:Er/p~+-Si异质结器件的电致发光的影响60-72
- 6.1 引言60
- 6.2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制备60-61
- 6.3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表征61-67
- 6.3.1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XRD谱61-62
- 6.3.2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Raman光谱62-63
- 6.3.3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SEM图63-64
- 6.3.4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XPS图谱64-65
- 6.3.5 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PL谱65-67
- 6.4 基于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异质结器件的EL67-70
- 6.4.1 基于未经过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异质结器件的EL对比67-68
- 6.4.2 基于不同功率的Ar等离子体处理的TiO_2:Er薄膜的异质结器件的EL的对比68-70
- 6.6 本章小结70-72
- 第七章 总结72-74
- 参考文献74-80
- 致谢80-82
- 个人简历82-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启淡,范希智,b陈君,杨慕杰,刘旭,汪联辉,章文贡;一种含铽单体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研究[J];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2 袁金磊;几种电致发光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学;2005年02期
3 胡家骥;搪瓷电致发光屏的研制[J];玻璃与搪瓷;1982年01期
4 毛家殭;电致发光屏首次用于煤气行业[J];煤气与热力;1987年04期
5 张辉;巫松桢;谢恒X;;碳化硅电致发光对绝缘材料电性能的影响[J];绝缘材料通讯;1989年02期
6 蔡生民,阚锦晴,田为付,穆绍林;铜电极表面的电致发光法现场测试[J];物理化学学报;1992年05期
7 严宏宾,罗雪梅,沈永嘉;聚合物电致发光[J];功能材料;1998年06期
8 孟凡宝,张宝砚;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11期
9 卞春雷;江国新;程延祥;谢志元;王利祥;;基于聚芳醚的双色白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物理及电致发光性能[J];高分子学报;2012年03期
10 王海侨,曾繁涤,黄德修;电致发光共轭高聚物的合成[J];功能材料;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岩;吴虹;;电致发光线性器件[A];上海市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上海市照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胡煜峰;张彦广;李洪超;王利祥;马东阁;;双极性聚合物的电致发光[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章婷;徐征;陈晓红;苏艳梅;刘育新;沈鸿;;电压调制变色的掺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4 郑岩;;一种新型节能环保的城市照明发光显示器件——电致发光线性器件[A];中国长三角照明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姜鸿基;冯嘉春;韦玮;黄维;;2,7-2(9,9-2十二烷基-2-(2,4-2氟苯)-芴)芴酮的合成[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丁w,
本文编号:1043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04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