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10-18 04:42

  本文关键词: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自加速分解温度 等温储存实验法 热导式量热 温度补偿 模糊PID


【摘要】:自反应性化学物质因其固有的热自燃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等使用过程中给公共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或实际危害。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测试仪作为评价自反应性化学物质热危害特性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危化品在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目前,我国对于SADT的测试技术研究较少,相关仪器处于空白状态,研究SADT相关测试技术与仪器尤为重要。本文比较了各种测量SADT的方法,综合考虑安全性、准确性、自动化等需求,选择等温储存试验法进行深入研究。突破高稳态均温场发生技术、精密热流测试技术、小信号处理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研制具有小样品、准确、智能的测试仪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运用化学物质热自燃理论,建立SADT表征模型,并综合分析现有的SADT实测方法及推算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基于等温储存法的SADT测量仪器的总体和核心单元模块方案。其次,设计了孪生式炉体结构,较好地抑制了共模热流噪声。运用达林算法与模糊PID进行复合温度控制。以热电堆为核心设计了热导式热流传感器单元,并采用改进BP神经网络对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分析了量热系统的传热误差,并对热流信号进行修正;寄生热流误差信号则采用低通FIR滤波器进行滤除。最后,在研制的等温储存测试仪器进行了多种样品实验,并综合对比采用其他测试方法及仪器的SADT测试数据,结果表明等温储存测试仪器测量准确度高、危险系数低、自动化程度高,具有更广阔的使用前景。
【关键词】:自加速分解温度 等温储存实验法 热导式量热 温度补偿 模糊PID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6.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25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2
  • 1.2.1 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14-17
  • 1.2.2 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仪器的研究现状17-22
  • 1.3 自加速分解温度求解方法比较22-24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24
  • 1.5 本章小结24-25
  • 2 热自燃理论及系统方案设计25-37
  • 2.1 热自燃理论模型25-28
  • 2.2 等温储存测试仪工作原理28
  • 2.3 等温储存测试仪设计指标28-29
  • 2.4 仪器总体结构29-30
  • 2.5 仪器硬件组成30-31
  • 2.6 核心器件选型31-36
  • 2.7 本章小结36-37
  • 3 量热炉体及其温控设计37-50
  • 3.1 量热炉体原理37
  • 3.2 仪器炉体设计37-40
  • 3.3 达林算法与模糊PID复合温度控制器设计40-49
  • 3.3.1 经典PID控制40-41
  • 3.3.2 达林控制算法41-43
  • 3.3.3 系统参数计算43
  • 3.3.4 模糊PID控制器43-47
  • 3.3.5 恒温控温实验47-49
  • 3.4 本章小结49-50
  • 4 小信号检测与处理50-61
  • 4.1 热流信号检测电路50-51
  • 4.2 热流信号检测误差分析51-56
  • 4.2.1 热流检测系统模型及解析解51-53
  • 4.2.2 使用误差修正值53-54
  • 4.2.3 误差修正值C与温度温度场畸变的关系54-55
  • 4.2.4 热流传感器热阻对误差修正值的影响55
  • 4.2.5 热流检测误差总结55-56
  • 4.3 寄生热流消除56-60
  • 4.3.1 寄生热流56-57
  • 4.3.2 数字滤波器57-58
  • 4.3.3 FIR数字滤波器消除寄生热流58-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5 实验及数据分析61-71
  • 5.1 热流传感器的温度补偿61-66
  • 5.2 等温储存实验66-67
  • 5.3 C80推算法对比实验67-69
  • 5.4 仪器重复性及测试方法比较69-70
  • 5.5 本章小结70-71
  • 6 结论与展望71-72
  • 6.1 结论71
  • 6.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5
  • 附录75-82
  • 作者简历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物理测试技术研究[J];机械工业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1995年03期

2 罗兴华;上海市测试技术研究所举办“化学测量的质量保证”讲座[J];分析测试通报;1984年02期

3 郑华军;刘莹;周顺斌;;微观粘着测试技术研究进展[J];润滑与密封;2008年06期

4 林朝朋,芮汉明,潘艳丽;食品流变性能测试技术研究进展[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04期

5 刘岩;段威;;王式民:矢志多相流测试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17期

6 罗兴华;国产电子能谱仪通过鉴定[J];分析测试通报;1985年03期

7 ;引进技术消化中关键材料理化测试技术研究──材料微量组分的分析技术研究(二)[J];机械工业发展战略与科技管理;1996年03期

8 杨冠玲,,何振江,谢利利,郭永彩,叶中辉;脱硫塔内雾粒测定仪及其测试技术研究[J];光电工程;1995年03期

9 闫建忠,梁成浩,赵志强;有机防腐膜层测试技术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1998年02期

10 孙丽英;;吉林油田物理法振动采油测试技术研究[J];油气井测试;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岩石矿物测试技术研究所 科研工作综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2中英文合订本)[C];1985年

2 李小兵;刘莹;郭纪林;周顺斌;;微摩擦测试技术研究进展[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6年

3 王小非;;大会主席致词[A];第一届中国微电子计量与测试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军;;新型多闪击冲击发生与测试技术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昊;宋显娜;;信息系统容错与可靠性测试技术研究[A];2005第二届电子信息系统质量与可靠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於亮;;TEMPEST测试技术研究[A];第八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3年

7 何凌;陈波;刘华;谢旭东;夏彦文;苏春燕;卢宗贵;;激光远场焦斑测试技术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8 李凤保;古天祥;沈艳;;基于Ethernet的网络化测试技术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9 胡铁力;于洵;薛战理;李旭东;;常温面源黑体测试技术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殷允桥;;C++单元测试技术研究与实践[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珩;要做就做最好 要做就做最强[N];中国航空报;2005年

2 王寒梅;每年1000万创新底气足[N];中国航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平;医用诊断X光机关键物理量的非介入测试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志颖;复杂装备智能机内测试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高潞;棱镜组件微装配及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2 乐联华;基于FPGA的殉爆试验测试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康国炼;自加速分解温度测试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

4 钱杰森;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和开发[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杨新;基于网络的环境试验参数测试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畅院东;炮口烟箱光电测试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7 郑广瑜;高动态平台的参数测试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8 杨振伟;发动机缸内传热模拟试验测试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许明海;屏幕颜色特性的非接触测试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李杰;炮膛内壁瞬态温度测试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53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053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d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