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钨酸铋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纳米钨酸铋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Bi_2WO_6 低温燃烧法 水热法 镍掺杂 性能研究 影响因素
【摘要】:钨酸铋(Bi2WO6)是典型的n型半导体光催化剂,在近紫外光或是可见光下,即可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甚至是持久性有机物。但其仍然存在比表面积较小及光生载荷子分离效率低等缺陷。本文采用低温燃烧法和水热掺杂法制备改性纳米钨酸铋,以提高其吸附和光催化性能;以罗丹明B(Rh B)为模式污染物,考察制备条件和反应条件对纳米钨酸铋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光催化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机理。论文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采用低温燃烧法(LCM),通过调节氧化剂硝酸铋(Bi(NO3)3·5H2O)与还原剂氨基乙酸(C2H5NO2)比例(6:12、6:10、6:6、6:3和6:2)制备纳米钨酸铋(nano-Bi2WO6)。制备nano-Bi2WO6均为纯正交相,其等电点(3.7~6.2)随制备氧化剂与还原剂之比(M氧/M还)增大而减小,其晶格粒径(14.7~21.8 nm)、禁带波长(433~472 nm)随M氧/M还先减小后增大,而其比表面积(12.9~32.8 m2·g-1)则随M氧/M还先增大后小。当M氧/M还为6:3时,制备nano-Bi2WO6吸附和光催化性能均达到最佳,其对Rh B的吸附过程和光催化过程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式,平衡吸附量和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7.69 mg/g和0.0304 min-1;其对Rh B的光催化降解主要由·OH氧化所致,降解过程中Rh B首先以共轭显色基团直接断裂途径降解,之后以脱乙基-共轭显色基团断裂途径降解。(2)体系反应条件(p H值及共存阴阳离子)显著影响LCM制备nano-Bi2WO6(M氧/M还=6:3)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其中nano-Bi2WO6的吸附(qe为7.04~15.11 mg·g-1)及光催化性能(kv为0.0220~0.0557 min-1)总体与p H值(1~9)成反比。阴离子(Cl-、SO42-、PO43-)对nano-Bi2WO6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总体有抑制作用,但不同阴离子的作用规律不尽相同,其中Cl-、SO42-随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增强,PO43-则随浓度增高抑制作用减弱,这与其形成磷酸铋沉淀有关。不同阳离子(Na+、Mg2+、Cu2+、Fe3+)对nano-Bi2WO6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及作用规律不同,其中Na+和Cu2+可促进nano-Bi2WO6吸附作用而抑制其光催化作用,Mg2+对nano-Bi2WO6吸附及光催化均有抑制作用,Fe3+则对nano-Bi2WO6吸附及光催化均有促进作用,Na+对nano-Bi2WO6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与其共存Cl-有关,Mg2+、Cu2+、Fe3+对nano-Bi2WO6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则与其水解作用有关及其参与光催化反应有关。(3)采用水热法,以镍离子为改性剂,制备了不同镍钨比(Ni/W为0.05、0.15、0.5和0.75)的改性纳米钨酸铋(Ni-Bi2WO6),其均为片状结构晶体。随制备镍钨比增加,制备Ni-Bi2WO6的晶体粒径(12.3~16.8 nm)和等电点(3.64~5.34)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而其比表面积(24.96~39.71 mg·g-1)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Ni/W为0.15时,制备Ni-Bi2WO6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均达到最佳,其对Rh B的吸附过程和光催化过程分别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式,平衡吸附量和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14.08mg/g和0.0155 min-1。Ni掺杂主要通过提高纳米钨酸铋吸附性能而非其光吸收性能,提高其光催化性能。p H值显著影响Ni-Bi2WO6吸附和光催化性能,呈现总体p H值越低Ni-Bi2WO6吸附和光催化性能越强的特征。
【关键词】:纳米Bi_2WO_6 低温燃烧法 水热法 镍掺杂 性能研究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Q135.3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1.1 光催化技术概述10
- 1.2 半导体光催化剂及其光催化原理10-12
- 1.3 铋系半导体光催化剂12-16
- 1.3.1 Bi_2O_3光催化剂12-13
- 1.3.2 卤氧化铋光催化剂13-14
- 1.3.3 钒酸铋光催化剂14-15
- 1.3.4 钼酸铋光催化剂15
- 1.3.5 钨酸铋光催化剂15-16
- 1.4 钨酸铋的制备方法16-19
- 1.4.1 固相反应法16-17
- 1.4.2 水热法17-18
- 1.4.3 溶剂热法18
- 1.4.4 微乳液法18
- 1.4.5 低温燃烧法18-19
- 1.5 钨酸铋的掺杂改性研究19-21
- 1.5.1 金属离子掺杂19-20
- 1.5.2 非金属离子掺杂20
- 1.5.3 半导体复合20-21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21-23
- 1.6.1 研究目的21
- 1.6.2 研究内容21-23
- 第二章 低温燃烧法制备纳米Bi_2WO_6光催化剂及其性能研究23-41
- 2.1 材料与方法23-25
- 2.1.1 试剂与仪器23-24
- 2.1.2 Bi_2WO_6光催化剂的制备24-25
- 2.2 催化剂表征方法25-26
- 2.2.1 X射线衍射(XRD)25
-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5
- 2.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25-26
- 2.2.4 比表面积测定26
- 2.2.5 等电点(pHpzc)测定26
-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26-28
- 2.3.1 吸附性能评价26-27
- 2.3.2 光催化性能评价27-28
- 2.4 结果与讨论28-39
- 2.4.1 LCM-Bi_2WO_6 XRD分析28-29
- 2.4.2 LCM-Bi_2WO_6形貌分析(SEM和TEM)29-30
- 2.4.3 LCM-Bi_2WO_6 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30-31
- 2.4.4 LCM-Bi_2WO_6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31-32
- 2.4.5 LCM-Bi_2WO_6等电点(pHpzc)32-33
- 2.4.6 LCM-Bi_2WO_6吸附性能33-34
- 2.4.7 LCM-Bi_2WO_6光催化性能34-36
- 2.4.8 LCM-Bi_2WO_6的光催化降解机理36-39
- 2.5 小结39-41
- 第三章 溶液中阴/阳离子对Bi_2WO_6降解RhB的影响41-50
- 3.1 材料与方法41-42
- 3.1.1 试剂与仪器41
- 3.1.2 溶液pH对LCM-Bi_2WO_6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41-42
- 3.1.3 溶液中阴/阳离子对LCM-Bi_2WO_6光催化性能的影响42
- 3.2 结果与讨论42-49
- 3.2.1 溶液pH值对LCM-Bi_2WO_6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42-44
- 3.2.2 不同酸度调节剂对LCM-Bi_2WO_6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44-46
- 3.2.3 阴/阳离子对LCM-Bi_2WO_6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46-49
- 3.3 小结49-50
- 第四章 水热法制备Ni掺杂Bi_2WO_6及其性能研究50-70
- 4.1 材料与方法50-52
- 4.1.1 试剂与仪器50-51
- 4.1.2 Ni掺杂Bi_2WO_6光催化剂的制备51-52
- 4.2 催化剂表征方法52-53
- 4.2.1 X射线衍射(XRD)52
- 4.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52
- 4.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52-53
- 4.2.4 比表面积测定53
- 4.2.5 等电点(pHpzc)测定53
- 4.3 催化剂性能评价53-54
- 4.3.1 吸附性能评价53-54
- 4.3.2 光催化性能评价54
- 4.4 结果与讨论54-68
- 4.4.1 Ni-Bi_2WO_6 XRD分析54-55
- 4.4.2 Ni-Bi_2WO_6形貌分析(SEM和HRTEM)55-57
- 4.4.3 Ni-Bi_2WO_6 EDS分析57-58
- 4.4.4 Ni-Bi_2WO_6 UV-vis漫反射光谱分析58-59
- 4.4.5 Ni-Bi_2WO_6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分析59-60
- 4.4.6 Ni-Bi_2WO_6等电点(pHpzc)60-61
- 4.4.7 Ni-Bi_2WO_6吸附性能61-62
- 4.4.8 Ni-Bi_2WO_6光催化性能62-65
- 4.4.9 溶液pH值对Ni-Bi_2WO_6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65-68
- 4.5 小结68-7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5.1 主要结论70
- 5.2 创新点70-71
- 5.3 研究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8-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世成;罗文俊;李朝升;邹志刚;;新型光催化材料探索和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0年01期
2 李袁庆;杨松恋;王成君;;光催化材料近期研究进展[J];科技风;2013年15期
3 ;中科院金属所新型单质光催化材料研究取得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3年08期
4 ;中科院金属所新型单质光催化材料研究取得进展[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04期
5 刘然,薛向欣,杨合,姜涛,董学文;光催化材料在环保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04年04期
6 张万忠;乔学亮;邱小林;陈建国;;二氧化钛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J];化学试剂;2006年09期
7 陶红;刘静;郝思秋;王璐;罗洁莹;张宇然;黄婷婷;;去除水中双酚A的新型微介孔光催化材料的性能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8 白雪;李永利;;银系光催化材料的新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2年01期
9 张骞;周莹;张钊;何云;陈永东;林元华;;表面等离子体光催化材料[J];化学进展;2013年12期
10 李萍;钟顺和;;光催化材料Cu/Fe_2O_3-TiO_2的结构和性能[J];应用化学;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志刚;;光催化材料探索和研究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1分册)[C];2010年
2 黄柏标;;增强光催化材料可见光响应和活性的新探索[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3 邹志刚;;光催化材料与太阳能转换和环境净化[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王文中;尚萌;徐婕慧;张志洁;;铋基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环境净化[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王文中;张玲;孙松美;高二平;;铋基光催化材料的设计、调控与性能[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6 范晓芸;贾汉忠;王传义;;双掺杂Cu,N-TiO_2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邓春莲;朱成磊;黄争世;刘斌;史海峰;;银系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有机物降解性能的研究[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董升;代数通;刘景海;段莉梅;;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藏红T溶液降解效果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宏刚;田国辉;周卫;曲阳;田春贵;蒋保江;;氧化物半导体基光催化材料的结构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10 付宏刚;田国辉;周卫;曲阳;田春贵;蒋保江;;氧化物半导体基光催化材料的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晓岩;光催化材料及应用分会成立[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志清;“和谐科技”研发光催化材料 找到大市场[N];绍兴日报;2011年
3 记者 桂运安;中科大研制出新一代空气净化器[N];安徽日报;2014年
4 本报实习记者胡珉琦;上海交大研制人造树叶[N];北京科技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焦旭;科技创新给光伏产业带来发展的正能量[N];中国能源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艳华;g-C_3N_4复合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2 张守伟;基于氮化碳的高性能宽光谱响应光催化材料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文娟;BiOCl基光催化材料的性能调控及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顾少楠;稀土离子改性钒酸铋可见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机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5 何运慧;Sn_3O_4基光催化材料的控制合成及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6 刘丁菡;Bi_2WO_6-C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
7 马成海;钼/聚酰亚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纳米构筑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林立;新型卤氧化铋基光催化剂制备及其污染物去除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9 孙净雪;钽酸盐与钒酸盐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尹盛;卤化氧铋基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环境污染物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赛;钽化合物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袁建军;ACF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郭威艳;非金属元素掺杂β-Ga_2O_3的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冯翔;介孔WO_3-TiO_2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5 陈君;等离子增强原子层沉积技术对TiO_2光催化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王璐;基于纳米硫化锌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李景峰;可见光响应型银基固溶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D];内蒙古大学;2016年
8 余忠雄;纳米钨酸铋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9 鞠海鸥;汽油机排放氮氧化物耦合净化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贡舒;氧化铋等铋基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04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10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