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石墨烯为碳源制备SiC纳米材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3:17

  本文关键词:石墨烯为碳源制备SiC纳米材料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固法 2H-SiC 3C-SiC 熔盐法


【摘要】:SiC属于第三代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好、临界击穿电场高、电子饱和迁移率大等优良特性。相比于SiC体材料,其纳米材料不仅有拥有其体材料的本征特性,而且还兼具纳米材料的诸多优异性能,例如尺寸效应、界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因而SiC纳米材料常常被应用于功能材料和电子器件中。SiC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很多,如气固法、熔盐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激光烧蚀法等。在这些制备方法中气固法最简单并且成本低廉,而熔盐法的特点是降低反应温度,缩短反应时间,并且容易控制物体的形状和尺寸。近年来,有很多关于SiC分解制备石墨烯和以石墨烯为碳源制备SiC纳米材料的报道。目前以石墨烯为碳源所制备出的SiC晶型单一,并且实验所需温度偏高,还需要催化剂的参与。针对上述情况,本论文利用气固法和熔盐法在无催化剂参与的情况下制备出不同晶型的SiC纳米材料,并且探索了不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石墨烯为碳源通过气固法在无催化剂的参与下,制备出不同晶型的SiC纳米材料,即3C-SiC和2H-SiC,同时探索了温度、保温时长、坩埚和保护气氛对实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SiC相衍射峰先增强后降低;随着保温时长的增加,SiC衍射峰增强,结晶度提高;坩埚不同,所制备出样品主要晶型不同,刚玉坩埚中制备出得SiC晶粒尺寸较大,进而导致结构得不同;氛围不同,对制备出样品晶型有影响,真空氛围1400℃时没有2H-SiC相的生成,氩气氛围下,1400℃和1450℃仍然有2H-SiC相生成。(2)以Si粉和石墨烯分别作为Si源和碳源,尝试在不同熔盐体系下(LiCl-KCl、NaCl-NaF和NaCl)制备SiC纳米材料,并且研究了其实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aCl为最佳熔盐,因为NaCl熔盐不仅对原料石墨烯和坩埚均无腐蚀作用,而且熔点高(801℃),在高温制备样品时不至于迅速蒸发完。此处NaCl熔盐中利用Si粉和石墨烯来制备SiC纳米材料的机理是气-固机制,即熔盐中的Si粉蒸发,变成气态的Si,气态Si扩散至悬浮在熔盐最上方的石墨烯表面,进行吸附,并发生反应,生成SiC纳米材料。(3)研究了镁热还原制备SiC纳米材料,即以SBA-15(SiO2)和石墨烯分别作为Si源和碳源制备SiC纳米材料,并且探索了不同熔盐和不同原料配比对实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原料的SiO2、Mg、C的实验物质量最佳比例为nSiO2:nMg:nC=1:2:3,通过XRD和拉曼表征,证明所制备出SiC晶型为2H-SiC。由于所制备出的样品无需用HF酸等腐蚀性酸进行后处理的步骤,故制备方法操作安全简单,并且无污染,有利于大范围推广。
【关键词】:气固法 2H-SiC 3C-SiC 熔盐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Q163.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引言12-13
  • 1.2 SiC的基本性质13-16
  • 1.2.1 SiC的结构14-15
  • 1.2.2 SiC的物理性质15
  • 1.2.3 SiC的电学性质15
  • 1.2.4 SiC的化学性质15
  • 1.2.5 SiC的光学性质15-16
  • 1.3 制备SiC纳米材料的机制16-18
  • 1.4 SiC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8-24
  • 1.4.1 碳热还原法18-19
  • 1.4.2 化学气相沉积法19-20
  • 1.4.3 电弧放电法20-21
  • 1.4.4 模板法21-22
  • 1.4.5 热解有机前驱体法22
  • 1.4.6 熔盐法22-24
  • 1.5 SiC纳米材料的应用24-25
  • 1.5.1 SiC纳米材料在光学方面的应用24
  • 1.5.2 SiC纳米材料在电学方面的应用24-25
  • 1.5.3 SiC纳米材料在力学方面的应用25
  •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25-26
  • 第二章 样品的制备和测试表征26-36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26-27
  • 2.1.1 实验原料26-27
  • 2.1.2 实验设备27
  • 2.2 实验方法27-33
  • 2.2.1 气固法实验流程27-31
  • 2.2.2 熔盐法实验流程31-33
  • 2.3 样品的表征33-35
  • 2.3.1 X射线衍射(XRD)33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3-34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TEM&EDS)34
  • 2.3.4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34-35
  • 2.4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气固法制备SiC纳米材料36-51
  • 3.1 前言36
  • 3.2 样品制备与表征36-37
  • 3.3 石墨坩埚中不同实验条件对制备SiC纳米材料的影响37-44
  • 3.3.1 温度对真空氛围下制备SiC纳米材料的影响37-38
  • 3.3.2 保温时长对真空氛围下制备SiC纳米材料的影响38-40
  • 3.3.3 石墨坩埚中制备样品的形貌表征40-42
  • 3.3.4 实验氛围对制备SiC纳米材料的影响42-44
  • 3.4 刚玉坩埚中不同条件下对制备SiC纳米材料的影响44-50
  • 3.4.1 温度对下制备SiC纳米材料的影响44-47
  • 3.4.2 保温时长对真空氛围下制备SiC纳米材料的影响47-48
  • 3.4.3 刚玉坩埚中制备样品形貌表征48-50
  • 3.5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熔盐法制备SiC纳米材料51-66
  • 4.1 引言51-52
  • 4.2 样品制备52-53
  • 4.3 Si粉和石墨烯分别作为Si源和碳源来制备SiC纳米材料53-60
  • 4.3.1 LiCl-KCl熔盐体系53-54
  • 4.3.2 NaCl-NaF熔盐体系54-56
  • 4.3.3 NaCl熔盐体系56-60
  • 4.4 SiO2和石墨烯分别作为Si源和碳源来制备SiC纳米材料60-65
  • 4.4.1 镁热还原SiO2实验原理60-61
  • 4.4.2 原料不同配比对制备SiC纳米材料的影响61-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2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3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4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5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6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7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8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9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刘忆,刘卫华,訾树燕,王彦芳;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及其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张洁;ZnO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3 温俊涛;磷化钴纳微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张洲;电荷转移盐杂化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和性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韩林;铂基异质结构纳米材料及其电催化性能[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程莎;可控形貌氧化铝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7 陈中辉;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宋懿朋;一种多功能聚合物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5年

9 张文涛;食品功能因子/二维纳米材料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万丹;基于功能性纳米材料的肽组学富集及蛋白质高效酶解的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15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115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8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