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锌锰电池中缓蚀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5:31

  本文关键词:双子表面活性剂在锌锰电池中缓蚀性能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子表面活性剂 锌锰电池 缓蚀性 电化学测试 吸附


【摘要】:锌锰电池常用缓蚀剂汞为剧毒物质,本论文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高效环保的代汞缓蚀剂来解决汞污染问题。本文概述了锌锰电池代汞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有机代汞缓蚀剂的结构特点。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较高的复配性能,在缓蚀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较佳的合成条件下合成了五种双子咪唑表面活性剂,即:[C14-4-C14im]Br2,[C12-4-C12im]Br2,[C10-4-C10im]Br2,[C14-2-C14im]Br2,[C14-6-C14im]Br2。采用红外、核磁表征双子咪唑表面活性剂的结构。2.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考察了双子咪唑表面活性剂在锌锰电池中对锌电极的缓蚀作用。由失重结果得出,缓蚀效率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缓蚀剂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后缓蚀效率无明显变化。在25-55℃温度范围内,缓蚀效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电化学结果可知,双子咪唑表面活性剂会使腐蚀电流密度减小,对阴极和阳极反应都有抑制作用,为混合型缓蚀剂。3.本文还研究了缓蚀剂分子结构对缓蚀效率的影响。烷基疏水链越长缓蚀效率越高,即缓蚀效率[C14-4-C14im]Br2[C12-4-C12im]Br2[C10-4-C10im]Br2;联接基团碳链越短,缓蚀剂更易在锌电极表面吸附,疏水基团的疏水作用也会因联接基团的作用而变强,即缓蚀效率[C14-2-C14im]Br2[C14-4-C14im]Br2[C14-6-C14im]Br2。4.通过对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计算探讨了其吸附机理。双子咪唑表面活性剂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吸附在锌电极表面,减少了锌发生腐蚀反应的活性位点,从而抑制锌的腐蚀。根据吉布斯自由能的计算值得出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5.通过将双子咪唑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复配发现:复合缓蚀剂比单一缓蚀剂的缓蚀效果好,缓蚀效率高达98.66%。将复配缓蚀剂应用于锌锰干电池中,无汞浆层纸性能符合QB/T2303-2008要求,锌锰干电池符合GB8897-2013-T技术要求。
【关键词】:双子表面活性剂 锌锰电池 缓蚀性 电化学测试 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1.1;TQ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9
  • 1.1 课题背景9
  • 1.2 锌锰电池缓蚀剂研究进展9-13
  • 1.2.1 无机缓蚀剂9-10
  • 1.2.2 有机缓蚀剂10-12
  • 1.2.3 复合缓蚀剂12-13
  • 1.3 缓蚀机理13-15
  • 1.3.1 电化学理论14
  • 1.3.2 吸附理论14-15
  • 1.4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15-18
  • 1.4.1 双子表面活性剂国内外发展情况15
  • 1.4.2 双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15-16
  • 1.4.3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16-18
  •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18-19
  • 第2章 对称型双子咪唑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19-27
  • 2.1 实验部分19-21
  • 2.1.1 主要实验药品19
  • 2.1.2 主要实验仪器19
  • 2.1.3 实验合成方法19-21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21-25
  • 2.2.1 合成条件探讨21-23
  • 2.2.2 红外光谱分析23-24
  • 2.2.3 核磁谱图分析结果24-25
  • 2.3 本章小结25-27
  • 第3章 缓蚀剂缓蚀性能的研究27-49
  • 3.1 实验部分27-29
  • 3.1.1 主要实验药品27-28
  • 3.1.2 主要实验仪器28
  • 3.1.3 极化曲线法28
  • 3.1.4 电化学阻抗谱法28
  • 3.1.5 失重法28-29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29-47
  • 3.2.1 极化曲线结果分析29-33
  • 3.2.2 交流阻抗谱图分析33-38
  • 3.2.3 失重法结果分析38-40
  • 3.2.4 双子表面活性剂在锌表面的吸附特征40-44
  • 3.2.5 缓蚀机理44-45
  • 3.2.6 缓蚀剂的协同作用45-47
  • 3.3 本章小结47-49
  • 第4章 电池的组装及性能测试49-57
  • 4.1 实验部分49-53
  • 4.1.1 主要实验药品49
  • 4.1.2 主要实验仪器49-50
  • 4.1.3 浆层纸的制备50-52
  • 4.1.4 电池的组装52-53
  • 4.2 结果与讨论53-56
  • 4.2.1 浆料配方的优化53-55
  • 4.2.2 浆层纸性能检测55-56
  • 4.2.3 电池性能检测56
  • 4.3 本章小结56-57
  • 结论57-59
  • 附录59-63
  • 参考文献63-6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69-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功,黄鹏程,马云容,祁国平;一种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精细化工;2001年08期

2 张青山,郭炳南,张辉淼;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和应用[J];化学进展;2004年03期

3 谢亚杰;磺酸系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分离[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年03期

4 赵田红,彭国峰,谢全,黄志宇;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5年07期

5 冯玉军;王嘉图;王碧清;席先锋;孙玉海;;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和开发[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5年04期

6 张青山;张辉淼;郭炳南;;哌嗪系列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精细化工;2006年05期

7 胡廷峰;郭祥峰;贾丽华;;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年S1期

8 冯玉军;孙玉海;陈志;解战峰;;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年S1期

9 ;日化文献摘要[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6年04期

10 苟小莉;王煊军;刘祥萱;;含酰胺基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J];日用化学品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永;李晓萍;薛科创;任蕊;张荣兰;赵建社;;新型两性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李世松;杨俊玲;;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及其应用[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殷允杰;王潮霞;修玉飞;;阳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新进展[A];全国印染助剂行业研讨会暨江苏省印染助剂情报站第25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君明;陈洪龄;;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5 王雨;;含双子表面活性剂的金属清洗剂的研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田红;胡星琪;赵法军;彭国峰;;一种阴离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征[A];2007(第六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光稳;陈树;熊远钦;徐伟箭;;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与疏水缔合型丙烯酰胺复配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F:功能高分子[C];2013年

8 李世松;杨俊玲;;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瑞冬;葛际江;张贵才;寇龙;;低渗透岩心双子表面活性剂降压减阻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尚宏利;蒋炳英;;金属盐对双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志强;芳香联接基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2 李敏;双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制备中空二氧化硅纳米球及其载药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杨建军;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4 刘君;几种典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物化行为的NMR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4年

5 韩世岩;松香基双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纳米材料制备[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6 韦珩;低渗透油藏双子表面活性剂分形研究与分子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蒋晓慧;GPs和GBs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表征[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琳;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评价[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李俊;含羟基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王玲燕;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体系及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4 王玉萍;含酰胺基有机硅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6年

5 穆森;双子表面活性剂改性海泡石去除水中菲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刘清义;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强化超滤去除苯酚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7 薛苗;pH响应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8 刘静;双子表面活性剂在锌锰电池中缓蚀性能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9 徐念;烷基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10 贾卫红;松香基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1134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134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0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