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分子刷及其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分子刷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酰胺复合膜 反渗透膜 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 接枝 聚合物分子刷 抗污染 耐氯
【摘要】:反渗透技术在电子、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中的脱盐、超纯水、废水处理以及各种分离提纯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海水和苦咸水淡化。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是目前反渗透膜领域的主流产品,膜污染及耐氯性能差则是制约聚酰胺反渗透膜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而通过表面改性对膜表面性质进行调控,是改善膜抗污染性能和耐氯性能的有效手段。本论文通过在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分子刷材料,以改善和提高反渗透膜的性能,并对其进行表征。以戊二醛为链接剂、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功能改性材料,在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构筑聚合物分子刷。以水渗透通量和截留率为膜性能评价指标,探究不同改性工艺条件与膜性能之间的关系,并确定本实验的较优改性工艺条件。实验中主要探究戊二醛浓度、mPEG浓度、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等改性工艺条件对改性膜分离性能的影响。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静态接触角测定仪、Zeta电位测定仪等对改性前后膜表面的化学组成、表面微观形貌、亲水性以及荷电性等性质进行表征。同时,采用错流实验对膜抗污染性能和分离性能进行评价,采用静态浸泡法研究膜耐氯性能,探索mPEG对膜分离性能、微结构、抗污染性能和耐氯性能的影响规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膜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表明:以戊二醛为链接剂,可成功将mPEG聚合物刷接枝于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ATR-FTIR红外光谱结果显示,1716 cm-1、1028 cm-1和926 cm-1处出现新吸收峰,表明以戊二醛为链接剂能成功地将聚乙二醇单甲醚接枝于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同时,由XPS谱图对比结果显示,与未改性膜相比,改性膜在285.9 eV处出现C-O-C峰,表明mPEG成功接枝于膜表面,并据此计算了不同浓度mPEG改性膜的接枝率且接枝率随mPEG浓度增大而增加。改性后膜表面前后接触角由59.0°降至42.3°,亲水性明显增强。AFM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前后粗糙度增大,膜表面均呈现峰谷状结构。另外,Zeta电位测试表明在pH=7时改性膜表面负电荷少于未改性膜,但改性前后复合膜等电点变化不大。(2)膜分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改性膜的分离性能可通过改变接枝工艺条件进行调控。随着mPEG浓度增加,膜渗透通量降低,截留率趋于稳定,膜固有阻力mR值逐渐增加。随着戊二醛浓度的增加,膜的渗透通量降低,截留率略有提升。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渗透通量降低,截留率趋于稳定。热处理温度对渗透通量和截留率,影响并不大。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mPEG的较优工艺条件为:mPEG浓度为1.0w/v%,戊二醛浓度为0.1w/v%,热处理温度为65℃,热处理时间为1.5min。(3)污染及耐氯实验研究表明:接枝改性可有效提高聚酰胺反渗透膜的抗污染和耐氯性能。与未改性膜相比,改性膜对腐殖酸、BSA、鞣酸、DTAB和SDS均表现良好的抗污染性能。经24000 ppm·.h.Cl2氯化处理后,原始膜的氯化钠脱盐率由97.69%下降至90.03%,而经2.0%mPEG接枝的改性膜的氯化钠脱盐率仅由97.69%下降至96.75%。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晓飞;孟建强;张宇峰;李冉;;次氯酸钠溶液对反渗透复合膜的改性[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高从阶,鲁学仁,张建飞,鲍志国;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J];膜科学与技术;1993年03期
3 郭春禹,田长平,金磊;对芳香聚酰胺海水反渗透复合膜元件高压测试系统的修正[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6期
4 周勇;俞三传;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Ⅰ)结构与性能[J];化工学报;2006年06期
5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J];水处理技术;2007年11期
6 吴礼光;周勇;张林;陈欢林;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8年Z2期
7 邬迪华;朱碧文;俞三传;;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特性及表面改性[J];水处理技术;2009年05期
8 黄燕;王铎;;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07期
9 高从X&;杨尚保;;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进展和展望[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10 张迈生;用水合氧化铁——醋酸纤维素反渗透复合膜从水溶液中分离稀土[J];稀土;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丽环;安树林;;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2 俞三传;郑根江;高从X&;;反渗透复合膜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燕;王铎;高从X&;;非无纺布支撑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康国栋;曹义鸣;袁权;;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改性的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从举;;基于电纺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1分会: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C];2014年
6 杨峰;吴良英;郑敏;潘巧明;;超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研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周勇;俞三传;金可勇;刘立芬;高从X&;;聚酰胺-氨基甲酸酯型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8 武春瑞;张守海;颜春;蹇锡高;;新型耐高温低压反渗透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9 王铎;娄红瑞;王倩;高从X&;;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雪松;俞三传;;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表面功能化修饰及性能[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于洋 记者 李泳沩;海水淡化反渗透复合膜制备设备研制成功[N];吉林日报;2012年
2 于洋 张兆军;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不再依赖进口[N];科技日报;2012年
3 马扬;海水淡化及纯水制备技术研究获重要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4 于柏林;我国拥有耐氯高性能反渗透膜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马扬;我国净水技术获重要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6 ;首届中国膜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立芬;关键功能单体合成及基于界面聚合原位改性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周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功能单体制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徐国荣;基于纳米纤维的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昌盛;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壳聚糖(CS)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史亚兰;芳香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表面接枝分子刷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3 娄红瑞;聚酯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徐德志;新型耐氧化含氟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5 林赛赛;4-氨基吡啶衍生物催化超支化聚合物制备高性能反渗透复合膜[D];浙江大学;2012年
6 茅佩卿;新型聚酰亚胺—酯反渗透复合膜材料功能单体制备及成膜过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7 董冰岩;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氯化降解及其修复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丽;介孔SiO_2/聚酰胺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朱绘丽;水和盐分子在反渗透膜中溶解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邬迪华;芳香聚酰胺复合膜的表面温敏性修饰[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91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19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