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空纤维膜闪蒸过程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空纤维膜闪蒸过程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物理-化学复合吸收剂 中空纤维膜闪蒸 解吸性能
【摘要】:C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给全球气候带来了灾难性影响,如何有效遏制以燃煤电厂为主的CO_2排放在现阶段已显得迫在眉睫,传统CCS技术多采用醇胺吸收剂结合填料塔、板式塔等传统化工设备对CO_2进行吸收捕集。但是传统碳捕集工艺中解吸能耗高、传质设备效率低、吸收剂性能差等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本课题组在此背景下开发了添加醇及酰胺的物理-化学复合吸收剂,该吸收剂具有高效低耗、解吸性能优良的特点。本研究以中空纤维膜闪蒸工艺为基础,对新型吸收剂与新型工艺结合的运行可行性进行系统研究,同时运用膜吸收-膜闪蒸工艺对吸收剂及膜过程运行稳定性进行长周期考察。中空纤维膜闪蒸工艺利用膜分散原理,将吸收剂分散成微米级小液滴,大大增加传质面积,有效提高传质效率。本研究详细考察了解吸温度、膜后侧真空度、解吸次数等操作条件对中空纤维膜闪蒸过程解吸性能的影响,比对了醇、酰胺等物理溶剂的加入对解吸效果的影响,考察了膜闪蒸工艺应用于高黏吸收剂解吸的可行性。除此之外,本文对物理-化学复合吸收剂在膜过程中的长周期运行进行了考察,为工业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在解吸温度80℃,膜后侧真空度40kPa的条件下,新型吸收剂1(含醇5)的解吸率、循环负载量、液相流量等分别为68.6%、0.486molCO_2/mol醇胺、0.875g·s-1,要明显高于新型吸收剂2(含酰胺4)和MDEA吸收剂,同时新型吸收剂2各方面性能又要优于MDEA吸收剂。长周期实验考察结果显示,新型吸收剂1在运行23h时,醇5已挥发殆尽,而新型吸收剂2在运行至100h时,酰胺4浓度仍保持在32.2w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杰,王胜国;中空纤维膜分离的现状和进展[J];产业用纺织品;2001年12期
2 毕鸿章;中空纤维膜[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1年01期
3 张亨;中空纤维膜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3年04期
4 乔欣;崔淑玲;夏勇;;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J];济南纺织服装;2010年01期
5 陈雪英 ,王庆瑞;功能性中空纤维膜[J];现代化工;1985年04期
6 ;东洋纺的透析用中空纤维膜装置增强20%[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9年05期
7 杜启云,程博闻,崔永芳,刘恩华,李树锋,范云双;碳中空纤维膜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8 刘建文,湛含辉,单忠键;迪恩涡编织型中空纤维膜分离黏土悬浮液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Thomas Mueller ,李晔;满足成本效率的医用中空纤维膜的生产[J];合成纤维;2005年10期
10 郭建辉;;“高性能中空纤维膜制备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鉴定[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天;魏永明;许振良;;中空纤维膜制备过程理论计算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朱利平;朱宝库;徐又一;;耐高温聚芳醚砜酮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丁晓莉;曹义鸣;张玉忠;;双层非对称中空纤维膜界面结构控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郭玉海;张华鹏;;聚四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5 肖长发;;高性能聚合物中空纤维膜研究进展[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K:先进纤维[C];2013年
6 刘捷;武春瑞;吕晓龙;;异形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的研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许振良;忠琪丰;马晓华;王明;;不锈钢中空纤维膜制备及其应用[A];第四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冶金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刘美甜;胡晓宇;肖长发;;拉伸对聚氨酯系中空纤维膜性能的影响[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凭力;侯文贵;王世昌;;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萃取过程传质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韩s,
本文编号:1216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216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