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混凝土蓄热装置蓄热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 太阳能 熔融盐 数值模拟 强化传热 蓄热 出处:《天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蓄热系统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开发应用中的关键环节,而蓄热装置是蓄热系统技术工作的重点。太阳能用混凝土蓄热凭借其良好的环保特性和节能空间,在国内外受到极大关注。国内外在高温混凝土的制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蓄热单元传热研究方面开展较少,尚存在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对太阳能用混凝土蓄热开展探讨是一项既有理论价值,又有重要工程价值的课题。本文搭建了混凝土蓄热系统实验平台,对蓄热实验单元进行了温度场测试,利用模拟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将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对比,不断修正模型,最终结果表明实验值和模拟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相对偏差不会超过9.66%,确定该模型可用于后续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混凝土作为蓄热介质,熔融盐作为传热介质,利用数值模拟对混凝土蓄热过程中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其他影响因素一定时,混凝土蓄热量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流速增加到0.2m/s后,流速对混凝土蓄热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当其他影响因素一定时,混凝土蓄热量随着入口温度的升高、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当其他影响因素一定时,混凝土蓄热量在换热管管间距为100mm可达到较大值;当其他影响因素一定时,换热管管径增大,混凝土蓄热速率加快,总蓄热量减小,同时所需钢材量增加,从而增大了蓄热成本。本文借鉴了一种有效提高混凝土蓄热速率的间歇式蓄热方式,研究表明,间歇式的蓄热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混凝土蓄热模块的等效蓄热时间,本蓄热单元存在间歇时间最优值。论文还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进行强化传热的结构优化模拟,分析了加不同结构肋片(环肋、直肋)对蓄热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肋片的加入使传热热阻减小、有效导热系数得以提高。其中环肋使得混凝土截面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更有利于混凝土的长期使用。
[Abstract]:The thermal storage system is the key link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olar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 and the heat storage device is the focus of the technical work of the thermal storage system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顺强;张红娟;;智能混凝土的研究进展[J];中国水泥;2005年11期
2 路开锋;;当代混凝土技术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混凝土世界;2011年01期
3 丁抗生;;杂议混凝土——(1)开篇:呼应杨文科,一起来探索[J];商品混凝土;2012年09期
4 ;《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专著研讨沙龙在京召开[J];商品混凝土;2012年12期
5 王永逵;耿加会;;浅谈对杨文科同志《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一书的看法和理解[J];商品混凝土;2013年02期
6 李福平;;驳《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3年07期
7 李祝龙;混凝土中的几个辩证关系[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4期
8 陈跃;姜玉凤;;改进“混凝土学”课程教学的几点设想[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张红;;全面认知 理性传播 正确导向——杨文科《现代混凝土科学的问题与研究》一书研讨沙龙侧记[J];混凝土世界;2013年02期
10 杨文科;;现代混凝土的科学基础[J];商品混凝土;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反思——吴中伟教授在祝贺其七十寿辰时的学术报告[A];中国混凝土科学一代宗师——吴中伟院士纪念文集[C];2004年
2 王元;;混凝土科学的哲学思考[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柯科杰;陆云农;黄志平;;“钻石牌”FDN系列外加剂在混凝土桥梁上的工程应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6年
4 张洪滔;李永鑫;董刚;陈益民;;海水对修补混凝土界面层微观结构的影响[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廉慧珍;;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研究的辨证思维——吴中伟教授学术思想试析[A];吴中伟院士从事科教工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智山;王大超;;混凝土的耐久性[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前言[A];吴中伟院士从事科教工作六十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小琴;全国首届混凝土设计大赛正式启动[N];中国建材报;2010年
2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 王子明;神奇的功能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01年
3 屠坚宜;混凝土的自缩及其控制[N];建筑时报;2006年
4 秦风;分解论和整体论[N];中国建材报;2003年
5 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环保院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研究室 朱桂林 孙树杉;钢铁渣粉可大有作为[N];中国冶金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伍颖;基于红外成像的混凝土结构完整性评估[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艾士刚;基于细观结构的液体橡胶基混凝土破坏机理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贾俊报;高温混凝土蓄热装置蓄热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2 陈绍聪;海洋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及其寿命预测[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富春;混凝土(早期)强度动态实时无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4 张志刚;人造骨料可循环混凝土的循环过程与原理[D];济南大学;2013年
5 刘远;基于损伤理论的混凝土抗冻耐久性随机预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耿海宁;混凝土显微结构与耐久性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玉喜;致密堆积混凝土结构与性能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85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47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