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基于可靠度分析的再生混凝土材料分项系数

发布时间:2018-02-15 04:56

  本文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受弯梁 强度变异性 材料分项系数 可靠指标 出处:《工程力学》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再生混凝土强度变异性对再生混凝土材料分项系数的定量影响,以普通混凝土受弯梁为参照,保持目标可靠指标不变,分别设定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均值,标准值和设计值与普通混凝土相同,分析了三种情况下的再生混凝土的材料分项系数和强度设计值的取值。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情况下,当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变异系数大于普通混凝土强度变异系数时,为保证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时的可靠指标达到现行规范目标可靠指标,其所需配筋率依次降低,所需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依次增加。当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变异系数小于等于0.15时,取均值相同时的C30、C40再生混凝土的材料分项系数为1.41和1.35,标准值相同时为1.43和1.41,设计值相同时为1.45和1.41,都可以保证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弯可靠指标达到现行规范的要求。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quantitative influence of strength variability of recycled concrete on the sub-coeffici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material, the average 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is set up with reference to ordinary concrete flexural beam and keeping the target reliability index unchanged. The standard value and design value are the same as those of ordinary concrete. The material partial coefficient and strength design value of recycled concrete under three conditions are analyzed. When the strength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recycled concret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ordinary concret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reliability index of recycled concrete beam under bending can reach the target reliability index of current code, the required reinforcement ratio decreases in turn. When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strength of recycled concrete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0.15, When the average value of C _ (30) C _ (40) recycled concrete is 1.41 and 1.35, the standard value is 1.43 and 1.41, and the design value is 1.45 and 1.41 respectively, the bending reliability index of recycled concrete beam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ent cod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325802)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艳;;基于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价[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2期

2 罗超;秦拥军;王冬梅;;探析新疆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应用前景[J];中国建材科技;2012年01期

3 王兴国;李力;王文华;;再生混凝土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许靖裕;施养杭;;新型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评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4期

5 卢俞升;严捍东;;再生混凝土及其在建筑梁柱构件中应用和研究现状[J];福建建筑;2012年09期

6 薛勇;郝永池;;预拌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3年01期

7 姜华;;试诉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07期

8 秦荷成;;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3年12期

9 祁斐;;关于利用建筑废砖制备再生混凝土的若干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11期

10 张璐;;再生混凝土的配制工艺及技术[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建光;;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途径[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兵;张齐;;绿色资源—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3 董宏英;曹万林;张建伟;王攀峰;;不同强度再生混凝土筒体耐火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党娜娜;彭一江;蒲继伟;;基面力元法在再生混凝土细观损伤分析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董江峰;侯敏;王清远;袁书成;;再生混凝土及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潘云峰;张思佳;蒋亚清;;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袁俊强;肖建庄;李龙;;混凝土动态特性及不同加载速率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凯华;罗素蓉;郑建岚;;引气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叶跃忠;潘绍伟;李固华;杨彦克;;高性能再生混凝土试验配制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2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3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天t@;钢筋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2 王丽;基于真实骨料模型的再生混凝土细观破坏数值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宝鼎晶;橡胶改性再生混凝土高温后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蓉;高温后聚丙烯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轴压和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5 饶一鸣;再生混凝土砌块及其无砂浆砌体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杨琳;再生混凝土微粉制备再生胶凝材料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刘子赫;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8 郭瑞晋;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7年

9 俞文军;掺早强剂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10 李冉;再生混凝土性能的BP神经网络预测[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12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512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2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