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渣粉掺量对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本文选题:煤渣粉掺量 切入点:腐蚀时间 出处:《硅酸盐通报》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煤渣粉掺量和腐蚀时间对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测试了各再生混凝土在3.5%NaCl溶液中浸泡不同时间的自由氯离子含量,计算了再生混凝土自由氯离子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D_t)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D_t、28 d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D_0)和n均随着煤渣粉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且掺量为30%时其达到最小值。D_t与腐蚀时间成幂函数关系,D_0或n与煤渣粉掺量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建立了煤渣粉掺量、腐蚀时间与D_t的关系式,该公式可用来预测海洋环境下掺煤渣粉再生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coal slag powder content and corrosion time on chlori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was studied. The free chloride ion cont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soaked in 3.5 NaCl solution for different time was tested. The free chloride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loride ion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is decreased with the extension of corrosion time. The increase of slag powder content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Moreo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nimum value of Dt and the corrosion time is a power function when the dosage is 30. The relation between D0 or n and the amount of cinder powder is quadratic polynomi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cinder powder, corrosion time and Dt is established. The formula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chlori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recycled concrete with pulverized coal powder in marine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南昌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
【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51140)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肖卫;余红发;翁智财;麻海舰;袁银峰;达波;;环境类型与氯盐浓度对矿渣混凝土表面氯离子浓度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5年01期
2 张立明;余红发;;干湿循环次数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3 潘攀;欧阳东;易承波;宁博;鲁刘磊;吴亭亭;;煤渣粉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1年06期
4 季天剑;肖鹏;高玉峰;;掺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5 胡蝶;麻海燕;余红发;曹文涛;翁智财;;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英文)[J];硅酸盐学报;2009年01期
6 孙家瑛;眭少峰;蒋华钦;;再生混凝土集料用于水泥稳定碎石研究及应用[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5期
7 余红发,孙伟,鄢良慧,麻海燕;混凝土使用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I——理论模型[J];硅酸盐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攀;煤渣及其作为混凝土掺合料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泽启;麻海燕;余红发;许梅;徐_g;冯滔滔;;海洋混凝土结构表面自由氯离子含量时变规律及对其寿命影响[J];海洋工程;2017年04期
2 张立明;余红发;;煤渣粉掺量对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7年07期
3 张立明;余红发;刘福明;李佳;;暴露和浸泡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相关性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7年06期
4 张立明;李佳;刘福明;;活化煤渣粉掺量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7年05期
5 刘晓峰;;氯盐环境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可靠度分析简化公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6 程阳;孙家瑛;郑明;;弯拉荷载和碳化耦合作用下氯离子扩散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7年05期
7 谭德阳;季旭;孙东;汪洁;李硕;;不同粉煤灰掺量下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J];山西建筑;2017年14期
8 李海滨;盛燕萍;青维;王光辉;耿九光;;再生骨料在混凝土路面中的循环利用[J];中外公路;2017年01期
9 窦雪梅;余红发;麻海燕;达波;袁银峰;糜人杰;朱海威;;珊瑚混凝土在海洋环境中氯离子扩散实验[J];海洋工程;2017年01期
10 刘震宇;秦鸿根;刘冠国;马彪;张国荣;;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提升技术与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静;石灰石粉复合掺合料的制备及其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黄安冲;利用吉安电厂废渣和锰渣制备复合混凝土掺合料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吴承林;济平干渠水质变化及水质保障工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彦儒;超声波辅助铁改性煤渣的制备及除氟性能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尹飞龙;钢铁工业废弃物在水泥混凝土行业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波;周鹏;吴耀鹏;;防火涂料对高强混凝土高温后氯离子渗透性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2 张立明;余红发;何忠茂;;盐湖地区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性[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刘俊龙;麻海燕;胡蝶;李强;陈树东;;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氯离子扩散行为的时间依赖性的影响[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钱觉时;郑洪伟;宋远明;王智;纪宪坤;;流化床燃煤固硫灰渣的特性[J];硅酸盐学报;2008年10期
5 李顺;文梓芸;;矿渣 煤渣复合水泥激发剂及其作用机理(英文)[J];硅酸盐学报;2008年01期
6 李淑明;许志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最低劈裂强度和抗压强度[J];建筑材料学报;2007年02期
7 肖益民;黄晓明;;再生粗集料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3期
8 宋远明;钱觉时;王智;;燃煤灰渣活性研究综述[J];粉煤灰;2007年01期
9 姬永生;袁迎曙;;干湿循环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侵蚀过程分析[J];工业建筑;2006年12期
10 吴红利;宋少民;;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J];商品混凝土;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畏婷;垃圾焚烧飞灰制备绿色混凝土关键技术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黄华县;海砂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李世伟;掺合料对碱矿渣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王文斌;粉煤灰的活性激发与大掺量粉煤灰砼的试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再生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2 滕艳;;基于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价[J];中国建材科技;2011年02期
3 罗超;秦拥军;王冬梅;;探析新疆地区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应用前景[J];中国建材科技;2012年01期
4 王兴国;李力;王文华;;再生混凝土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许靖裕;施养杭;;新型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及其应用评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04期
6 卢俞升;严捍东;;再生混凝土及其在建筑梁柱构件中应用和研究现状[J];福建建筑;2012年09期
7 薛勇;郝永池;;预拌再生混凝土的试验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3年01期
8 姜华;;试诉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07期
9 秦荷成;;再生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科技;2013年12期
10 祁斐;;关于利用建筑废砖制备再生混凝土的若干问题[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建光;;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和发展途径[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兵;张齐;;绿色资源—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3 董宏英;曹万林;张建伟;王攀峰;;不同强度再生混凝土筒体耐火性能试验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4 党娜娜;彭一江;蒲继伟;;基面力元法在再生混凝土细观损伤分析中的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董江峰;侯敏;王清远;袁书成;;再生混凝土及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潘云峰;张思佳;蒋亚清;;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袁俊强;肖建庄;李龙;;混凝土动态特性及不同加载速率下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凯华;罗素蓉;郑建岚;;引气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叶跃忠;潘绍伟;李固华;杨彦克;;高性能再生混凝土试验配制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军;于艳萍;张冰;孙文辉;;掺和料对再生混凝土三孔砖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冯文东;两规程发力再生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海峰;再生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及其与钢筋间粘结滑移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2 覃荷瑛;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及细观数值模拟[D];广西大学;2012年
3 黄莹;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天t@;钢筋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2 王丽;基于真实骨料模型的再生混凝土细观破坏数值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宝鼎晶;橡胶改性再生混凝土高温后的基本力学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4 张蓉;高温后聚丙烯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轴压和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5 饶一鸣;再生混凝土砌块及其无砂浆砌体力学性能实验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6 杨琳;再生混凝土微粉制备再生胶凝材料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7 刘子赫;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
8 郭瑞晋;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7年
9 俞文军;掺早强剂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6年
10 李冉;再生混凝土性能的BP神经网络预测[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61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56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