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腐蚀产物实时检测的再钝化机理分析
本文选题:建筑材料 切入点:钢筋混凝土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实时检测混凝土/钢筋界面腐蚀产物的成分.通过比较人工加速碳化处理、强加阳极电流加速腐蚀和再碱化处理前后混凝土/钢筋界面腐蚀产物的变化,研究电化学再碱化技术的再钝化机理.结果表明,施加阳极电流可以加快碳化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速度,其腐蚀产物主要成分为绿锈;电化学再碱化处理过程中,绿锈先是被还原为Fe(OH)_2,同时生成氧化物Fe_3O_4;再碱化处理结束180 d后,Fe(OH)_2被氧化成δ-Fe OOH,Fe_3O_4转化成γ-Fe_2O_3,但一旦通入阳极电流,经过再碱化处理的混凝土内的混凝土/钢筋界面重新生成绿锈,而强加阳极电流并不能加快非碳化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速度.研究表明,电化学再碱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混凝土的碱性,降低钢筋的腐蚀活性,但是钢筋不会被再钝化.
[Abstract]:The composition of corrosion products at the interface of concrete / steel bar was detected by Raman spectroscopy in real time. The change of corrosion product of concrete / steel bar interface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accelerated carbonization treatment, accelerated corrosion with anodic current and realkaline treatment. The repassivation mechanism of electrochemical realkalization technology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osion rate of steel bars in carbonized concrete can be accelerated by applying anode current, and the main corrosion product is green rust. First, the green rust was reduced to FeOHJ _ 2, and the oxide Fe3O _ 4 was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180 days after the end of the re-alkalization treatment, FeOHHJ / T _ 2 was oxidized to 纬 -Fe _ 2O _ 3O _ 4 into 纬 -Fe _ 2O _ 3O _ 3O _ 4, but once the anode current was reached, the concrete / steel interface in the concrete treated by the realkalization reformed green rust. The corrosion rate of steel bars in non-carbonized concrete can not be accelerated by imposing anode curr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electrochemical realkalization technology can increase the alkalinity of concret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reduce the corrosion activity of steel bars. But steel bars are not passivated.
【作者单位】: 浙江科技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08546)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Q14E080008) 浙江省文物科技保护资助项目(2015018)~~
【分类号】:TU528.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际表面拉曼光谱会议在厦门大学举行[J];电化学;2000年04期
2 田中群;参加第18届国际拉曼光谱会议总结报告[J];光散射学报;2002年04期
3 徐怡庄,吴瑾光,孙文秀,陶栋梁,宋增福,翁诗甫,许振华,徐端夫,徐光宪;钕的电子拉曼光谱和一种新的拉曼增强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刘刚,张林,俞帆,刘剑虹,孙世中;低温冰箱冷冻对人体组织拉曼光谱的影响[J];光谱实验室;2004年05期
5 王吉有;王闵;刘玲;郝伟;;拉曼光谱在考古中的应用[J];光散射学报;2006年02期
6 田国辉;陈亚杰;冯清茂;;拉曼光谱的发展及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8年01期
7 高卓;;中美科学家发明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新技术[J];化学分析计量;2010年03期
8 李自达;陈亮;孟令晶;刘军贤;王桂文;;拉曼光谱结合光学操控分选油脂酵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4期
9 杨丽萍;薛绍秀;;拉曼光谱在磷矿加工过程中的应用[J];矿冶;2013年02期
10 甘盛;刘华钢;张涛;施晓光;;拉曼光谱在药品鉴定中的应用[J];今日药学;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安;任斌;田中群;;线聚焦模式提高拉曼光谱的检测灵敏度[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张鹏翔;;新科学和新拉曼光谱[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红球;张丽;王璐;程广卫;叶光林;张士新;朱鹏;易裕民;;拉曼光谱在安检领域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凌宗成;;行星表面物质研究中的拉曼光谱应用[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5 胡继明;沈爱国;谢微;;拉曼光谱在生物医学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任斌;刘郑;王翔;庄目德;曾智聪;王喜;田中群;;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建立及其在纳米间隔体系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开开;曾光;寿晶晶;张韫宏;;聚焦深度对共聚焦拉曼光谱影响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庞然;吴德印;田中群;;水合离子簇的氢键作用和振动拉曼光谱[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谢黎明;凌曦;方源;张锦;刘忠范;;石墨烯作为共振拉曼光谱测量中的荧光抑制基底[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刘钰;徐抒平;唐彬;王烨;周吉;郑先亮;徐蔚青;;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张建琛;中美科学家发明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新技术[N];科技日报;2010年
2 黄爱群;荷兰发明智能手术探针[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学锋;拉曼光谱传递与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及其工业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2 赵秀明;几个影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因素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非;钾盐水溶液结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胡伟;金属界面分子构型的振动识别[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李雪;低维MoS_2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6 贾丽华;共振拉曼光谱方法探测水溶液中生物分子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董濵;纳米银增强基底制备及分子的拉曼光谱解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津蓉;拉曼光谱的数学解析及其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9 胡成旭;乳腺疾病的拉曼光谱检测及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姜承志;拉曼光谱数据处理与定性分析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濵;拉曼光谱数据库[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杨秋宝;基于拉曼光谱的易燃易爆品检测技术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瑞琦;琥珀的宝石学特征和谱学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李俊平;拉曼光谱在三种镇痛类药物研究上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5年
5 王亚平;冲击压缩下液态硝基甲烷的拉曼光谱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陈辉;拉曼光谱仪器标准化的算法研究及其在药品快检中的应用[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徐瑛;拉曼光谱在淀粉结构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15年
8 魏有超;有机薄膜中纳秒激光冲击波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郭利斌;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癌症组织拉曼光谱数据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陈茂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液与唾液拉曼光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00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60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