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手性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对多肽聚集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2 10:52

  本文选题:淀粉样变性 切入点:手性 出处:《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蛋白质错误折叠形成淀粉样聚集体是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诱因。体内蛋白质的纤维化与分子表面尤其是生物膜表面有重要关联。研究生物膜表面的性质如何影响蛋白质的纤维化对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非常重要。手性作为生物膜表面的主要性质,其如何影响蛋白质纤维化目前仍不清楚。我们从仿生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手性的半胱氨酸修饰的氧化石墨烯(R(S)-Cys-GO)作为模型来研究表面的手性对淀粉样肽(Aβ40)纤维化的影响。我们通过EDC/NHS缩合的方法,将不同手性的半胱氨酸分子接枝到羧基化的GO上,然后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拉曼、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能量色散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测试表征手段对修饰后的GO进行表征。我们采用ThT荧光标记法、原子力显微镜、石英质量微天平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手性的半胱氨酸修饰的GO与Aβ40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R-Cys-GO能够抑制Aβ40在表面的吸附、成核以及随后的增长过程,而S-Cys-GO却会促进这些过程。我们通过圆二色谱等方法测定了不同手性的半胱氨酸修饰的GO对Aβ40纤维化过程中构象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手性能够显著影响Aβ40纤维化过程中的α-螺旋构象到β-折叠构象的转变。为了研究表面手性差异性的起源,我们分别将GO表面的半胱氨酸分子的羧基或者巯基保护起来,研究这些不同手性的半胱氨酸衍生物修饰的GO对Aβ40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羧基的保护会减弱不同手性的GO衍生物在影响Aβ40纤维化中的差异性;而巯基被保护后,相应的GO衍生物对Aβ40纤维化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异。这表明这些基团参与了与Aβ40的相互作用。荧光滴定和核磁共振的结果表明手性分子与多肽之间的立体相互作用可能是这种手性差异性的起源。进一步实验表明,表面的存在能够将手性分子与多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差异性体现出来。GO表面与手性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这种手性差异性的体现,只有两者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表面才能参与到手性分子和多肽的相互作用中使这种手性差异性体现出来。这些结果揭示了生物膜表面的手性在蛋白质纤维化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解蛋白质的纤维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Abstract]:Protein misfolding into amyloid aggregate is the main cause of many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Protein fibrosis in vivo is closely related to molecular surface, especially biofilm surface. The properties of biofilm surface such as. What affects protein fibrosis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Chirality is the main property of the biofilm surface. How it affects protein fibrosis is unclear. We're looking at bionics. The effects of chirality on amyloid A 尾 40 (A 尾 40) fibrosis were studied by using different chiral cysteine modified graphene oxide Cys-GOA as a model. EDC/NHS condens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hirality on amyloid A 尾 40 fibrosis. Different chiral cysteine molecules were grafted onto carboxylated go, and then Rama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Rama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a of X-rays. UV-Vis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dified go. We used ThT fluorescence labeling method,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hiral cysteine modified go and A 尾 40 was studied by quartz mass microbala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Cys-GO could inhibit the adsorption, nucleation and subsequent growth of A 尾 40 on the surface. However, S-Cys-GO promoted these process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hiral cysteine modified go on conformation transition during A 尾 40 fibrosis were determined by circular dichroism. Surface chirality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伪 -helix conformation to 尾 -fold co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 尾 40 fibrosis. In order to study the origin of surface chiral difference, we protect the carboxyl or thiol groups of cysteine molecules on go surface,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these chiral cysteine derivatives modified go on A 尾 40 fibrosi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carboxyl groups weakened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chiral go derivatives in affecting A 尾 40 fibrosis, but the sulfhydryl group was protected. The effect of the corresponding go derivatives on A 尾 40 fibrosis is almost no differen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se groups are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with A 尾 40. The results of fluorescence titration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dicate the stereoscopic interaction between chiral molecules and peptides. May be the origin of this chiral difference. Further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existence of surface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c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ral molecules and peptides. The distance between go surface and chiral molecules will also affect the expression of chiral differences, only wh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is close enough, Surface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action of chiral molecules and peptides makes this chiral difference manifest. These results reveal the important role of chirality on the surface of biofilm in protein fibrosis. It provides new inspiration for understanding protein fibrosis.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27.11;O629.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德声;;分子以上层次的手性研究[J];科学;2003年04期

2 王建英,罗辽复;极化电子和手性分子的相互作用[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5年10期

3 徐京华,丁达夫;分子手性和生物学时间箭头[J];科学通报;1981年05期

4 王大伟,曹会兰;手性分子研究与手性技术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刘春蕴,尹玉英;最简单的手性分子—过氧化氢和过硫化氢[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6 袁黎明;;手性固膜研究中面临的挑战[J];膜科学与技术;2012年06期

7 侯传斌;手性分子族光机理浅释──一种确定R、S构型的简便方法[J];临沂师专学报;1994年05期

8 王文清,盛湘蓉;手性起源与氨基酸的低温相变[J];物理;1995年10期

9 李良超;预手性分子与对映面差异反应[J];荆州师专学报;1997年05期

10 陆豪杰,郭寅龙;手性分子识别的质谱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穆宏磊;龚睿;孙义民;罗增伟;李宝华;傅恩琴;;新型手性分子钳的合成及其对手性羧酸的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2 ;“2008年手性分子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表[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2008年手性分子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于吉红;;手性无机微孔晶体的设计与合成[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李一志;;手性分子单晶结构解析中若干问题的探讨[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陈婷;王栋;万立骏;;基于非手性分子的表面手性纳米结构的形成及调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1分会:表面物理化学[C];2014年

7 万立骏;;固体表面分子手性的形成、转化及识别研究[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孙涛垒;;手性生物界面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董川;;手性分子识别的室温磷光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10 曾湖烈;苏荣国;林金明;;聚二甲基硅氧烷高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与功能性修饰及其在手性分子识别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冯卫东;确定分子手性有了新方法[N];科技日报;2013年

2 伊文;医药产业面临“手性”挑战[N];经理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洪天语;手性技术或可引领市场走势[N];医药经济报;2006年

4 记者 陈勇 颜亮;我们推荐了这个成果[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中国科学家评论今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N];云南科技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磊;手性多金属氧簇功能化:不对称拆分及手性传递[D];吉林大学;2016年

2 许海森;手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设计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3 陈建萍;结构重要的非天然手性氨基酸及手性杂环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

4 何从发;基于C-H官能团化策略构建平面手性与轴手性分子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王晓鸥;手性分子介质光学非线性的三振子耦合模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王宇;具有手性结构特征的金属磷酸盐的合成与表征[D];吉林大学;2004年

7 吴划方;链状L-氨基酸的N-手性季铵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王晓宇;气液界面超分子手性的原位二次谐波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琳;质谱在手性氨基酸分析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宋峰岩;手性功能高分子的设计与手性异构选择识别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热沙来提·海里里;基于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新型色谱固定相及其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2 侯东杰;利用拉曼光谱研究手性分子的压力效应[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继斌;手性纳米结构的光学特性及其在光开关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张浩可;基于联二萘的手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杨芹;手性分子的光谱学研究和StereoChem编程[D];河北大学;2016年

6 郑俊平;基于氨基酸的手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赵仕龙;手性修饰的氧化石墨烯对多肽聚集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8 宫丽晶;手性分子介质光整流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许瑞林;金属表面上手性分子的识别过程[D];南昌大学;2013年

10 韩玉永;基于耦合双振子模型手性分子介质的差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01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601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