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现状调研及制备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21:20

  本文选题:建筑废弃物 切入点:现状调研 出处:《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建筑废弃物排放量巨大且每年呈现增长趋势,传统的堆积填埋处理既污染环境、占用土地,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势在必行。同时,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由于强度等级和设计结构多样,且符合保温节能墙体材料的要求,需求日益增加,其对原材料的要求低,可大量利用建筑废弃物。因此,基于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现状调研开展建筑废弃物制备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对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处置方式、运输管理、处理加工和再生利用各环节现状进行调研,对其再生利用项目的产业布局、建设要求、生产工艺和设备、再生产品等提出了相关建议。广州市近十年的建筑废弃物产量逐年增加,近几年由于“三旧改造”而增幅较大,2014年超过3300万吨;其中建筑拆除废弃物所占比例最大,约60%~66%,组分以废混凝土、废砖瓦、废砂浆为主。因此应把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研究重点放在建筑拆除废混凝土、废砖瓦、废砂浆方面。其次,对不同来源、不同处理工艺的再生骨料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废混凝土再生骨料的性能较好,废砖再生骨料性能最差,砼砖混合再生骨料性能在两者之间;道路拆除废弃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性能最好,工业厂房拆除废弃物制备的再生骨料性能次之,城中村民居拆除废弃物制备的再生骨料性能最差;采用国内固定式鄂式破碎机处理的再生骨料性能最差,采用国内移动式反击式破碎机处理的再生骨料性能较好,采用国外移动式反击式破碎机处理的再生骨料性能最好。再生骨料的表观密度比天然骨料降低了140~660kg/m3,吸水率绝对值提高了5.9%~14.3%,压碎指标在16%~30%之间。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中的分类,表观密度和吸水率属于Ⅲ类或达不到要求,压碎指标属于Ⅱ类和Ⅲ类。然后,对再生粗骨料及再生料全利用应用于生产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配合比及再生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基于自由水灰比,对吸水率大的再生骨料引入额外吸附水设计拌合用水量;基于紧密堆积原则,以等体积替代天然骨料的方式掺加再生骨料。掺加废砖再生骨料时,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掺加废混凝土再生骨料时,C25在掺量小于50%时强度不会下降,C40在掺量小于30%时强度不会下降。对于再生混凝土,再生料全利用的强度下降幅度大于单掺再生粗骨料,良好的级配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强度。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厚度、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差异是影响其抗压强度的主要原因,天然骨料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厚度约70μm,100%废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约90μm,100%废砖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约100μm;再生的混凝土孔隙率增幅可达120%,平均孔径可增大一倍。最后,对在工厂试制再生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对于制备强度等级MU10.0的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可掺加70%废混凝土再生骨料、或30%废砖再生骨料、或掺加50%混合再生骨料;对于制备强度等级MU15.0的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可掺加50%混合再生骨料。以城中村民居拆除废弃物——废混凝土与废砖的混合物为母料,采用国内固定式颚式破碎机生产的再生混合料(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和再生粉料的混合物),100%替代天然骨料和矿物掺合料制备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其性能达到国标《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GB/T8239-2014中强度等级MU7.5的要求,可实现建筑废弃物100%利用于一种再生建材产品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林飞;李志新;李栋;张双羽;张倩倩;曹奕;;四川震后建筑废弃物的再利用[J];城市环境设计;2008年05期

2 王治宪;钱华懋;;建筑废弃物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建筑经济;2008年07期

3 刘书潘;;论建筑废弃物的现状与再生利用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9期

4 ;重视对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J];商品混凝土;2009年03期

5 ;两会代表提出对建筑废弃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提案[J];商品混凝土;2009年04期

6 谭晓宁;侯学良;;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及产业发展探析[J];建筑经济;2009年12期

7 李景茹;米旭明;丁志坤;王家远;;新建工程建筑废弃物产出水平调查分析[J];建筑经济;2010年01期

8 李景茹;米旭明;丁志坤;林贞蓉;;施工现场建筑废弃物产生和处置调查[J];生态经济;2011年04期

9 李眉;;关于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再生与利用情况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12期

10 谢曦;;赴日本、韩国考察建筑废弃物再利用[J];砖瓦世界;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之杰;吴少鹏;刘杰胜;;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研究[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2 赵之杰;吴少鹏;刘杰胜;;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3 黄海;;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及综合利用[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4 ;深圳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A];建筑固废科研及其产业化进展[C];2010年

5 王武祥;宋颖;;混合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研究[A];固体废弃物在城镇房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庆帅;冀志江;王静;;建筑废弃物在轻质隔声墙板中的应用[A];房建材料与绿色建筑[C];2009年

7 李跃峰;;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探讨[A];2008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五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梦元;;关于青岛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生利用情况的调查报告[A];中国砂石协会2012年年会“砂石行业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邓寿昌;李婉君;;建筑固体废弃物的管理现状-法规建设-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与再生资源的效益分析[A];第三届全国再生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邓寿昌;王正平;张学兵;张新胜;余方;;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与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卢博林;加大建筑废弃物减排利用 实现社会自然“和谐双赢”[N];深圳商报;2009年

2 记者 杨阳腾;深圳出台建筑废弃物减排利用条例[N];经济日报;2009年

3 陈南;深圳出台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N];中国建材报;2009年

4 记者 杨阳腾;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在深圳投产[N];经济日报;2010年

5 记者 王慧琼;两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投产[N];深圳特区报;2010年

6 崔娜 王世锋 记者 代桂云;让建筑废弃物变废为宝[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刘兴利;尽早尽快把建筑废弃物纳入循环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孙富强 邱业勇;加强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N];联合日报;2010年

9 广东建设报记者 张远铭 通讯员 苗百超;建筑废弃物面临无处栖身[N];广东建设报;2011年

10 ;吉林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新政策[N];中国建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谭晓宁;建筑废弃物减量化行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景矿;建筑废弃物管理成本补偿模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佳文;珠三角地区建筑废弃物调研与对策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志红;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政道;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设计阶段建筑废弃物减量化效果评估[D];深圳大学;2013年

4 吴金闯;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管理系统仿真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5 张百慈;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水上运输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赵静茹;绿色生态视角下建筑废弃物管理体系的研究[D];聊城大学;2015年

7 杨婷婷;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建筑废弃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朱毅杰;建筑废弃物减排经济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9 孙洪伟;承包商视角下建筑废弃物减量化管理意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10 王婷;基于LCA的拆除建筑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环境影响评价[D];深圳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60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660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0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