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纳米Si粉分散对硅碳负极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5 13:14

  本文选题:纳米Si粉 切入点:分散性 出处:《中国粉体技术》2017年04期


【摘要】:通过高频感应等离子蒸发凝聚法制备得到的纳米Si粉结晶性好,球形度高,表面光滑,比表面积为40.03 m~2/g,平均粒径为64.05 nm。以乙二醇和去离子水为分散介质,制备了质量分数10%的纳米Si粉分散液,在乙二醇体系中纳米Si粉颗粒的分散稳定性更好,分散粒径更小,粒度分布为94.17~152.88 nm。以纳米Si粉乙二醇分散液与石墨(G)复合调浆制备的m(G):m(Si)=9:1的复合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更优,首次放电比容量为812.5 mA·h/g,可逆充电比容量可达631.0 mA·h/g,3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3.74%。
[Abstract]:The nanocrystalline Si powder prepared by high frequency inductive plasma evaporation condensation method has good crystallinity, high sphericity, smooth surface, 40.03 mg / g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64.05 nm. Ethylene glycol and deionized water are used as dispersing media. Nanocrystalline Si powder dispersions with 10% mass fraction were prepared. The dispersion stability and particle size of nano-Si powder particles were better and smaller in ethylene glycol system.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s 94.17 ~ 152.88 nm.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m(G):m(Si)=9:1 composite anode prepared by composite sizing of nano-Si powder ethylene glycol dispersion and graphite powder 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anode materials are better. The specific capacity of the first discharge is 812.5 Ma / g, and the specific capacity of reversible charge can reach 631.0 Ma / g after 30 cycles. The capacity retention rate is 73.74.
【作者单位】: 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
【基金】:桂林市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16010706 桂林市“1020”创新驱动计划重大攻关项目,编号:20160204 中国有色集团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6KJJH03
【分类号】:TQ12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崇恩,董文魁,丁玉洁,崔科,王娟,许力;稀土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应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张照强;朱万诚;;一维纳米硼酸盐研究进展:从基础热力学到工程实践[J];化工学报;2014年07期

3 沈卫国,陈松生;水泥基复合材料纳米化改性的研究[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4年02期

4 张伟;邱克辉;邹璇;;纳米CeO_2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07年05期

5 陈家忠;;领跑纳米耐火材料产业新领域的太原高科——记企业发明家高树森和他的纳米耐火材料系列发明专利[J];今日科苑;2011年14期

6 Davis;VC关注纳米化中药改性药物[J];科技创业;2001年03期

7 徐甲强,李金凤,陈玉萍,田志壮;纳米气敏粉体的制备技术[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唐宝莲,莫祥银;SiO_2的开发应用现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9 ;超细纳米中药粉项目[J];西部大开发;2004年Z1期

10 王婷婷;鲜苏琴;田鲲;黄炎;廖运茂;;韧性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的制备[J];合成化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春生;张国英;周春远;陈军;;锌-空气电池关键材料纳米化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2 ;钠米技术在电镀中的应用[A];2005'中国西安涂料涂装、电镀、热喷涂技术高层交流研讨会——纳米技术在表面工程中的应用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黎昌政;我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纳米硫材料[N];广东科技报;2002年

2 黎昌政;纳米硫材料研制首获成功[N];科技日报;2002年

3 太原高科技纳米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树森;纳米耐火材料亟须自主创新[N];科技日报;2013年

4 吴明辉;自主研发创新纳米耐火材料的企业发明家:高树森[N];中国企业报;2010年

5 王红;我国纳米产业化走在世界前列[N];中国化工报;2003年

6 王昕红 朱宇通;一批纳米新材料走出实验室[N];中国化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权;B-C-N体系中新型超硬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谢伟丽;SiC纳米线三维结构的制备与生物相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何蒙;承载生物活性离子的TiO_2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D];浙江大学;2016年

4 周阳;纳米三氧化钨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5 廖宁;纳米碳源制备低碳铝碳耐火材料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6 荆洁颖;高活性水分散纳米二氧化钛制备、表征及光催化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7 韩高峰;纳米多孔合金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邹枫;纳米结构锌基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可控构筑与储锂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白浩龙;纳米纤维素改性聚偏氟乙烯膜材料性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10 林萍;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方法研究、性能研究及其应用[D];东华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豆贝贝;纳米水泥熟料矿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胡振华;可见光响应的T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光响应特性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程章勇;过渡族元素掺杂GaN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物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4 郭慧颖;CVD法在图形化蓝宝石衬底和硅衬底上生长SnO_2微/纳米结构及其特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秦腾;高容量镁基储氢材料的纳米制备及吸放氢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佟月宇;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镍磷复合催化剂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马嘉伟;TeO_2纳米线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孙楠;纳米Fe_2O_3的可控制备及其对DBP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楼冬;低维氧化钨纳米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丽丽;纳米结构三氧化钨的制备及其气敏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63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663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2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