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硫化锆的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6 22:17

  本文选题:二硫化钼 切入点:二硫化锆 出处:《长春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锂离子电池正逐步应用于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固定储能等方面,这对其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电极材料相比,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二硫化钼和二硫化锆具有类石墨烯结构,被认为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选择。本论文采用高温气固反应法制备了纯相ZrS_2,采用室温固相法和高温气固反应制备了MoS_2/ZrS_2复合材料,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碳包覆LiFePO_4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谱仪对样品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通过对样品进行充放电分析、交流阻抗分析和循环伏安分析等电化学性能测试,总结分析了结构形貌对样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制备的ZrS_2和MoS_2/ZrS_2复合材料在0.01-3.0 V的电压范围内展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Abstract]:Li-ion batteries are gradually being used in consumer electronics, electric vehicles and large-scale fixed energy storage, which put forward higher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Compared with other electrode materials, Layered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s have better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Molybdenum disulfide and zirconium disulfide have graphene like structure. It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deal choic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In this paper, pure phase ZrS2s were prepared by high temperature gas-solid reaction, and MoS_2/ZrS_2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solid phase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gas-solid reac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Carbon coated LiFePO_4 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solvothermal method.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omet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tests such as AC impedance analysis and cyclic voltammetry, The effects of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prepared ZrS_2 and MoS_2/ZrS_2 composites showed excellent cycling performance and rate performance in the voltage range of 0.01-3.0 V.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M912;TQ134.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绍斌,胡浩权;锂离子电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2 ;新型锂离子电池[J];炭素技术;2002年03期

3 启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J];金属功能材料;2003年01期

4 周园 ,韩金铎;锂离子电池:机遇与挑战共存——参加“锂离子电池与电动车”研讨会有感[J];盐湖研究;2003年02期

5 侯转丹;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状况与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2004年07期

6 李洪枚,姜亢;废旧锂离子电池对环境污染的分析与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7 于冶夫;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再生产[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5年04期

8 席国喜;焦玉字;路迈西;;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现状[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01期

9 ;2009(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J];新材料产业;2009年06期

10 ;2009(第四届)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J];新材料产业;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名飞;郭永兴;李新海;吴显明;;锂离子电池气胀问题探析[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宏伟;邓爽;肖海清;王超;杨宗辉;施亚申;;锂离子电池误使用的安全检测与分析[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勇;盘毅;谢凯;芦伟;;锂离子电池的存储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张俊乾;;锂离子电池中的扩散应力和破坏[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康慨;戴受惠;万玉华;王树安;;我国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张千玉;马晓华;;二甲苯用作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千玉;马晓华;;新型锂离子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朱静;于申军;陈志奎;何显能;周永超;李贺;;水分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崔少华;杨晓民;;圆型锂离子电池渗液不良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10 李琳琳;王斌;吴宇平;T.van Ree;;甲基苯基二-(甲氧二乙基)硅烷用作锂离子电池功能性添加剂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壮;新国标9月实施锂电池门槛加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刘碧玛;动力锂离子电池要抓住发展机遇[N];科技日报;2007年

3 记者 陈颖;深圳锂电产量已占全国六成[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实习记者 徐恒邋记者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受关注 新材料研究是热点[N];中国电子报;2008年

5 徐恒 诸玲珍;锂离子电池安全备受关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6 李燕京;锂离子电池国标年内将出台[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冯健;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制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8 新材料在线首席研究员 李国强;锂离子电池产业:中日韩三分天下[N];中国电子报;2004年

9 金信;全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在津建成[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10 黄新培;业内专家对生产企业提出三点建议[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茹娟;废旧磷酸盐类及混合锂离子电池回收再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刘金龙;锂离子电池高性能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刘玉荣;锰基混合型金属氧化物孪生微纳结构的制备、形成机理与储锂性能[D];山东大学;2015年

4 易金;锂离子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张千玉;绿色能源材料钛酸锂的改性及其回收再利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袁庆丰;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和电池安全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明海;高容量或高倍率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合成与相应全电池的组装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杨智博;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硅/锗电极的设计与制备[D];兰州大学;2015年

9 董汉成;卫星电源电池健康状态诊断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涛;废弃锂离子电池破碎及富钴产物浮选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彦龙;硫化锆的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7年

2 郭冰;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张涛;失效锂离子电池破碎特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4 马宇宏;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王会军;过渡金属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任婉;锂离子电池镍—锰二元正极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娟;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制备与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8 玄哲文;微纳结构MnO_2及CuO的制备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性能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

9 邢程程;原位生长FeS纳米结构薄膜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白钢印;锂离子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镍猛酸锂的合成与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9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669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a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