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气—液—固界面电沉积自支撑铁族金属多孔膜及水电解电催化性能

发布时间:2018-03-27 20:22

  本文选题:自支撑多孔膜 切入点:三相界面 出处:《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博士论文


【摘要】:为推动水电解制氢技术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在气-液-固三相界面电沉积铁族金属自支撑多孔膜催化电极。然而,铁族金属易电沉积形成尺度单一的微米颗粒和孔且结构调控困难,催化活性低;另一方面,当前的研究存在缺乏对薄膜形貌演变中间过程认识、没有共性多孔膜形成模型、孔结构演变机理不清楚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瓶颈问题,以典型铁族金属镍为例,考察了多孔形成和孔结构演变的规律和机理,建立了基于突起生长的多孔膜形成模型,提出了界面润湿性调控多孔膜形貌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备了自支撑微纳多级NiAg和CoP基催化电极,为水电解制氢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考察了电沉积动力学对镍薄膜多孔结构形成的调节规律,确定气-液-固界面电沉积多孔镍薄膜的关键控制因素。结果表明NH4+是镍薄膜多孔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十二烷基硫酸钠能够减少孔径、孔壁厚度,增加孔密度,使多孔结构更加均匀。放电离子结构对镍薄膜形貌作用规律的研究发现,放电离子结构越稳定,镍电结晶形核越受到抑制,镍晶粒越大,镀层各向同性生长能力越强,不利于多孔结构形成。通过对比分析铁族与非铁族金属的差异性发现,交换电流密度大,熔点低的非铁族金属易形成枝晶而快速形成多孔;交换电流密度小,熔点高铁族金属多孔形成困难。研究了氯化铵对镍薄膜多孔形成和孔结构演变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发现突起形成和达到临界镍沉积量是多孔形成必要条件。低氯化铵浓度(0.2 M-0.35 M)时,镍沉积量达不到多孔形成临界沉积量而得到致密薄膜。氯化铵浓度高于0.4M,镍沉积过程持续进行,产生突起,形成多孔。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场模拟结果,建立基于突起生长的镍薄膜多孔形成模型:电沉积初期,电极表面受完全线性扩散控制,产生致密平整镍膜;随着电极表面镍离子浓度梯度增大,析氢反应加剧,大量绝缘性氢气泡改变电极表面电场线和离子浓度分布,突起形成,当突起达到临界突起生长高度后,尖端由线性扩散转变为球形扩散控制,突起围绕气泡快速生长形成多孔。同时发现,高氯化铵浓度(大于0.75M)时,镍放电离子形态发生变化,导致薄膜多孔结构由碟状孔演变为蜂窝状。通过液、固两相调节气-液-固三相界面润湿性,考察润湿性对气泡特性和薄膜形貌作用规律,提出界面润湿性调控薄膜形貌新方法。发现C12H25SO4Na能通过降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来减少气泡脱离直径,缩短停留时间,并能增加气泡形核密度,使电极板上气泡形核更均匀。因此,镍膜孔径减小、孔密度增加,孔结构更加均匀。超亲水表面气泡脱离半径小,停留时间短,形成突起达不到临界生长高度,获得致密平整薄膜;普通铜箔表面气泡大小、停留时间适中,形核均匀,突起达到临界生长高度,尖端由线性扩散变为球形扩散,突起快速生长形成多孔;超疏水表面形成一层气泡膜,镍在气泡膜上沉积,因此得到的沉积层结构不规则,结合力差。三相界面电沉积镍过程中引入少量交换电流密度大,熔点低的银(5 at.%),获得微纳多级孔NiAg膜,膜厚度由7 μm增加到20 μm以上,粗糙度变大(4352),有效活性面积增加,析氢活性增强。NiAg膜在6MKOH溶液中展现出良好的水电解稳定性和低的槽电压。NiAg膜低的水电解槽压一方面归因于其表面良好的润湿性(接触角仅19°),有利于气泡快速分离而降低欧姆电压;另一方面归因于其低的析氢过电位。三相界面电沉积自支撑CoP多孔膜进行相分离、氧化热和选择性刻蚀等处理,对薄膜物相分布进行调控,得到双相Co2P-Co304多孔膜高效析氧催化剂和外层富Co2P相的双相Co2P-Co多孔膜高效析氢催化剂。系统考察了 CoP基薄膜的催化活性和大电流密度下水电解稳定性。结果表明Co2P-Co304膜外层Co2P相改善Co3O4导电性,并与Co3O4相间发生电子偏移,产生氧空穴,对含氧中间体吸附增强,析氧活性提高。刻蚀后CoP基膜活性面积增大,更多高活性Co2P相暴露在表面,析氢活性增强。CoP基膜内层Co相过渡层增强了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力,提高了析氧稳定性。组装CoP-400-IO||CoP-400-E15全水电解池在大电流密度下(500 mA cn-2)水电解性能稳定,槽电压低。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Q116.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键,夏钟福,崔黎丽,宋聚平;PTFE多孔膜和典型薄膜驻极体电荷贮存寿命的比较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6期

2 吕晓龙,刘惠玉;多孔膜的污染及其控制方法[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钱知勉;;聚四氟乙烯多孔膜的制法[J];有机氟工业;1992年02期

4 朱维波;王端诚;颜廷亭;冷崇燕;陈庆华;;透明质酸钠/魔芋葡甘聚糖复合多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4年04期

5 李新利;;多孔膜反应器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1年04期

6 邵成华;沈新元;杨庆;;聚碳酸丁二醇酯多孔膜的制备及亲水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5期

7 孔祥森;马胜义;杨振生;王志英;李亮;;丙烯酰胺接枝聚丙烯多孔膜及其水解后的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3年05期

8 里川孝臣,王永琦;功能性含氟高分子(Ⅻ)[J];塑料科技;1989年06期

9 黄棣;牛璐璐;胡银春;左奕;郭美卿;王鹤峰;李玉宝;;聚酰胺多孔膜的可控制备及细胞生物学响应[J];功能材料;2014年09期

10 王为,任殿胜,郭鹤桐,高俊丽;交、直流铝阳极氧化多孔膜的组成及结构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秋英;沈新元;戴东哲;;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多孔膜的制备[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磊;;基于呼吸图法的聚合物多孔膜的制备及功能化[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杨保军;奚正平;汤慧萍;王培;汪强兵;葛渊;刘忠军;;湿喷涂法制备金属多孔膜[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石准;张文彬;张丰;朱玉长;王栋;靳健;;高性能多孔膜的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5 陶长元;刘弘炜;杜军;刘作华;唐金晶;;水滴模板法制备蜂窝状结构多孔膜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6 徐艳莲;仝照巧;林金火;;漆酚缩甲醛聚合物多孔膜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王广金;褚良银;陈文梅;杨平;周明宇;周先桃;曲剑波;谢锐;;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多孔膜微囊的制备[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8 张丽慧;徐明霞;鄂磊;李岩;戈磊;;γ-Al_2O_3多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9 王广金;褚良银;陈文梅;杨平;周明宇;周先桃;曲剑波;谢锐;;多孔膜微囊载体固定微生物的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10 田野;刘爽;丁怀宇;王丽华;刘必前;;疏水性聚苯醚规整多孔膜的制备及机理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王娟 通讯员 朱丽娟;“航天制造”打破国际垄断[N];中国航天报;2011年

2 朱丽娟;精湛“孔”作品 助力大课题[N];中国航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湘涛;气—液—固界面电沉积自支撑铁族金属多孔膜及水电解电催化性能[D];北京科技大学;2018年

2 王纯;对位芳香族聚酰胺多孔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3 张沙沙;金属氧化物纳米晶多孔膜在多外场耦合作用下的导电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徐艳莲;水辅助自组装制备漆酚基聚合物多孔膜[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航;水滴模板法构筑功能性有序多孔膜[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李华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多孔膜材料光电性能评价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陈晓璐;聚合物多孔膜辅助构筑有序微结构[D];吉林大学;2011年

8 梁静;有序多孔表面的功能化:蛋白可控组装及细胞不对称修饰[D];吉林大学;2015年

9 崔振宇;聚偏氟乙烯多孔膜结构及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性能[D];浙江大学;2008年

10 马英一;微乳液滴模板法构筑有序多孔膜及其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克玉;仿生蜂窝状多孔膜的制备和性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冉冉;电化学法制备聚苯胺内填充碳纳米管复合多孔膜及电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刘春玲;静电纺醋酸纤维素多孔膜的制备与改性[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4 俞翔;有序多孔膜表面浸润性和粘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刘庆先;调控相分离制备聚乳酸多孔膜及其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6 李进宝;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膜制备技术及机理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7 王国辉;多孔膜袋水力特性实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8 陈欣;聚(偏二氯乙烯—氯乙烯)多孔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9 张诗林;水滴模板法制备含簇星型超分子聚合物多孔膜[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孟凡月;热致相分离法PVDF基共混多孔膜制备与结构调控[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73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673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