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相法合成钼酸盐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的研究
本文选题:微乳液 切入点:微结构 出处:《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钼酸盐微纳米材料是无机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光学、电学、磁学、催化等等方面有着很好的性质,并且在相关的领域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合成不同形貌和尺寸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譬如:如何合成出不同的钼酸盐微纳米材料、探究钼酸盐微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已经成为科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材料科学科学界的热点。本文旨在利用液相法合成出钼酸盐微纳米材料,表征及其性能的研究。液相法合成出微纳米材料已经成为科学工作者们最常用的手段,液相法合成主要优点能够合成晶体形貌规则已经大小尺寸可控的微纳米材料,而得到的这不同的形貌以及大小尺寸都会对材料的性能造成差异。论文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1)本文阐述了钼酸钠和硝酸镧在微乳体系(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水/戊烷/戊醇)协助下通过微乳反应成功制备具有不同微结构La2(MoO4)3的反应历程。当表面活性剂CTAB浓度由0.2M增加到0.4M,La2(MoO4)3的结构由蚕蛹状逐渐转变成近球形形状。经800℃煅烧处理4小时后的La2(MoO4)3:Eu3+材料通过396nm紫外光激发,发射出由5D0→7F2的受迫电偶极跃迁产生的波长为617nm红光,且当Eu3+掺杂量达到大约20%mol的时候,发光能力达到最佳效果。(2)本文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改变pH值的大小选择性合成钼酸铈。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的溶液的pH值呈现较酸性的时候(pH低于5.40),所得的产物将会是Ce2(MoO4)3·4.5H2O。随着反应体系的pH值的继续增加的时候,产物将会转变成Na0.5Ce0.5MoO4。进一步的DSC和TG曲线研究表明:当温度升到150℃左右的时候,Ce2(Mo O4)3·4.5H2O会有一个明显的吸热峰。这意味着在Ce2(MoO4)3·4.5H2O在150℃左右的时候会失去结晶水。实验和理论计算值相接近。通过固体紫外吸收光谱可知,Ce2(MoO4)3·4.5H2O和Na0.5Ce0.5MoO4在紫外线区域(大约240nm到500nm)有一个很强的吸收峰。并且能够计算得出对应的带隙能分别是2.12eV,2.19eV。(3)在不同锰源条件下,通过一个四元体系(CTAB/水/戊烷/戊醇)微乳液法合成MnMoO4·xH2O(x=0.9,1.5),XRD和热重分析辅助证明:当锰源是MnCl2·4H2O能够合成出MnMoO4·0.9H2O,当锰源为C4H6MnO4·4H2O时产物为MnMoO4·1.5H2O。ω(CTAB/水)和不同锰源对最终产物结构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固体紫外吸收光谱图可以计算出:MnMoO4·0.9H2O的带隙能达到3.08eV,MnMoO4·1.5H2O的带隙能是3.04eV。当用近紫外光区波长为396nm的光激发MnMoO4:Eu3+发光材料时,会发射一束5D0→7F2(617nm)的电偶极跃迁为主的红光,当用近紫外光区波长为274nm的光激发MnMoO4:Tb3+发光材料时,会发射出一束明显的5D4→7F5(553nm)跃迁的绿光。(4)通过水热法合成钼酸钇:研究的是反应体系的pH值和表面活性剂PVP对最终产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H值在3.00到10.00之间,最终的合成产物将会是NaY(MoO4)2。当用一束近紫外光区范围内的波长为396nm去激发NaY(MoO4)2:Eu3+荧光粉,将会发射出发射一束Eu3+的5D0→7F2电偶极跃迁的发出的红光。发光强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和掺杂的浓度有关,实验表明,当掺杂浓度达到15%的时候,发光效果最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36.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大成,周大利,刘恒,张萍,张云,龚家竹;纳米TiO_2的特性[J];四川有色金属;2002年03期
2 任成军,李大成,钟本和,周大利,刘恒,龚家竹;影响TiO_2光催化活性的因素及提高其活性的措施[J];四川有色金属;2004年04期
3 钱翼清,赵平,王卫华;烷基化纳米SiO_2/MMA乳液聚合物及其对PC的改性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01期
4 王孝军,杨杰,龙盛如;纳米材料及其在工程塑料改性中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10期
5 刘建林,肖久梅,史孝群,龚春秀,马文江;纳米CaCO_3填充环氧树脂分散技术及力学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03期
6 惠雪梅,张炜,王晓洁;环氧树脂/SiO_2,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2期
7 安骏,吴海霞,辛寅昌;防高能辐射的树脂/纳米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12期
8 郑海忠,张坚,鲁世强,徐志锋;选区激光烧结制备PS/Al_2O_3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9期
9 安骏;刘吉华;辛寅昌;;树脂纳米铈防辐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08期
10 郭冬勇,赵德国;纳米材料的现行测量技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乐士儒;栾野梅;安茂忠;;电沉积银纳米膜的光学性质研究[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黎明;VPW Shim;陈锋;龚明;;用高应变率大应变载荷制备纳米晶铜试件[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金相;张晓立;王经涛;赵铮;;爆炸加载制备纳米晶铜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王金相;周楠;赵铮;王小绪;杭逸夫;;爆炸载荷下纳米晶铜晶粒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李春霞;李立平;酒金婷;王柏华;;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研究进展[A];第二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星国;;纳米材料研究及其应用[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永文;陈英;;含纳米ZnO抗紫外整理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第四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敏;;纳米材料在丝绸文物保护上的应用[A];第四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东;路建军;齐宏进;;防水透湿织物上碳氟膜的纳米结构及均匀性的初步研究[A];第六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高惠;杨俊玲;;纳米SiO_2的制备方法及应用[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淑媛;几种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性质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德广;金属粉末高致密化成形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赵世华;ZnO纳米阵列的制备和稀土掺杂工艺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周红洋;硫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性合成与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杜海军;石墨烯和荧光碳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特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贵军;聚丙烯酸酯/纳米氧化锡锑复合乳液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透明隔热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文涛;天然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隔性及相关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于晓慧;金属掺杂TiO_2和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9 赵佳飞;纳米流体辐射特性机理研究及其在太阳能电热联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张邵波;纳米流体强化传热的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珍;NaLa(MO_4)_2(M=Mo,,W)型微/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2 李文龙;稀土掺杂NaY_xGd_(1-x)F_4纳米晶的制备及发光特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3 张阳;纳米稀土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D];辽宁大学;2013年
4 俞淳善;荧光粉Ca_4LaNbM_4O_(20):RE~(3+)(M=W,Mo;RE=Eu,Pr)发光性质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3年
5 王晓岑;A_((2-X))B_((X))M_3O_(12)(A=Y,Yb;B=La,Ce)系负热膨胀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6 孙晓雪;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稀土钼酸盐低维纳米材料[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龚丽娜;稀土掺杂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王治昕;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的应用[D];湖南工业大学;2014年
9 刘婧;微波辅助法制备钼酸盐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及表征[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12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712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