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液体连续相撞击流强化传递过程的宏观分散特性

发布时间:2018-04-15 18:07

  本文选题:撞击流反应器 + 数值模拟 ; 参考:《武汉工程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石化和冶金装备中,生产效率和生产工艺的强化因素常常受到传质传热以及各相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反应器内流场的影响最大。液体连续相撞击流反应器(简称LISR)是目前化工设备中的一种新型反应器,其性能优良性能的来源是因为撞击流中具有强化混合分散的作用,由大量的实验结果可知:LISR不仅有很好的分散混合与促进反应优点,还可以明显促进产品性能方面的提升,这些优点对于LISR的混合与扩散的过程研究具有必要性。同时,LISR中流体存在流动结构特性和分散特性,特别是流体宏观分散特性,它影响着流体混合效率和分散效率,在时间域中,宏观分散发生在微观分散的前面,并且宏观分散所需时间超过微观分散所需时间,所以缩短反应器宏观分散时间能大大缩短流体总的混合时间,但目前对此的研究偏少,绝大部分是采用实验的方法流体混合分散性能。本文的研究对象是LISR,在先前实验模型的结构尺寸基础上,利用前处理软件GAMBIT构建物理几何模型并进行多网格划分,其次采用CFD软件FLUENT对多组不同结构方式与操作条件下的LISR中的流体宏观分散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的流体宏观分散特性随各种参数变化的分布规律。主要结果如下:斜桨型下的液体连续相撞击流反应器所产生的最大压力波动幅度为16.3911Pa,而螺旋面桨叶只有3.8017Pa;斜桨叶下沿Z轴的平均剪切应力为0.0272 N/m2,沿Z轴的流体组分分数标准偏差为0.0226,且其混合时间近似为2.5s;而螺旋面桨叶下沿Z轴的平均剪切应力为0.0204 N/m2,沿Z轴的流体组分分数标准偏差为0.0400,混合时间近似为3s;另外,斜桨叶下的体积平均湍动能为0.0401m2/s2,而螺旋面桨叶的体积平均湍动能为0.0185 m2/s2。当桨叶转速为1500r/min时,出现最大压力平均值为245.923Pa,最大湍动能值为0.168m2/s2;而且,桨叶转速的增加使得流体宏观混合所需的时间变短,但当桨叶转速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宏观混合所需的时间随桨叶转速的变化就不太明显;导流筒间距的增加对流体最大速度的影响不明显,轴向压力在稳定时间段内的平均压力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当导流筒间距为40mm时出现最大值为6.432Pa;径向压力在稳定时刻平均压力先减小后增大,当导流筒间距为60mm时出现最大值为99.367Pa;湍动能呈递减趋势,最大值为0.088m2/s2;同时,随着导流筒间距的增大,撞击区域也变多,宏观混合所需时间会慢慢延长,而波动效果很微弱,始终维持在2.5s左右。由以上的模拟结果可知:安装斜桨型的LISR较螺旋面桨型具有更佳的混合性能,使流体组分混合更加快速均匀;随着桨叶转速的增大,LISR内流体被甩出导流筒相互碰撞的挤压作用依次增强,流体与流体之间伴随的能量转化也越多,直至能量接近饱和时,流体分散效果不再增强。当桨叶转速递增到1500r/min时,此条件的平均压力值最大,为245.923Pa,最大湍动能值为0.168m2/s2,并且体积平均湍动能明显大于桨叶转速为500r/min所产生的体积平均湍动能,此时具有更好的宏观分散效果;导流筒间距从小到大依次递增时,流体运动的最大速度基本相似;轴向平均压力先增后减,当导流筒间距为40mm时出现最大值为6.432Pa;径向压力在稳定时刻平均压力先减小后增大,当导流筒间距为60mm时出现最大值为99.367Pa;湍动能呈递减趋势,最大值为0.088m2/s2;同时,当导流筒间距增大时,LISR的撞击区域也相应的增大了,这也导致混合时间变长,但总体变化并不是很大,结果表明,导流筒间距会影响LISR的撞击区域的体积,进而使撞击区域内单位体积的物料流体碰撞的作用强度变弱,宏观混合分散的效果也会相对变弱。综上所述,当桨型为斜桨时,桨叶转速为1500r/min,导流筒间距为40mm时,具有最佳分散效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0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承峰,芮延年;二流三级撞击流干燥机理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年05期

2 许建良;李伟锋;曹显奎;代正华;刘海峰;王辅臣;龚欣;于遵宏;;不对称撞击流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6年02期

3 李勤;徐成海;伍沅;李芳;;撞击流气液反应器湿法脱硫的试验研究[J];化工机械;2006年02期

4 周玉新;伍沅;包传平;;液体连续相撞击流特性及其对动力学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7年04期

5 伍沅;;撞击流定义刍议[J];化学工程;2008年09期

6 孙志刚;李伟锋;刘海峰;于遵宏;;平面撞击流振荡特性[J];化工学报;2009年02期

7 唐黎明;郝敏;;撞击流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S1期

8 王春雨;张建伟;;同轴水平对撞撞击流反应(混合)器流场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伍沅;周玉新;郭嘉;袁军;;液体连续相撞击流强化过程特性及相关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J];化工进展;2011年03期

10 张涛;杜敏;周宾;沈来宏;郝英立;;气固同轴撞击流干燥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唐黎明;郝敏;;撞击流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2 伍沅;周玉新;包传平;;液体连续相撞击流特性及其对动力学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3 张建伟;张金伟;;撞击流萃取技术的应用研究[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颜苏芊;王茜;强天伟;黄翔;;撞击流喷嘴热湿处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试验测试与分析[A];2009'全国纺织空调除尘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唐晟;颜苏芊;黄翔;文力;陈博;;靶式撞击流喷嘴热工参数回归计算和节能分析[A];全国纺织企业空调除尘系统节能工作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光霁;超高压微型撞击流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2 魏炜;超临界撞击流微粒包覆工艺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刘红娟;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的撞击流的数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友凤;撞击流微混合器的结构、性能及其在沉淀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撞击流吸收器流动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2 蒋贵丰;气相圆湍撞击流结构特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姚晓虹;超临界撞击流流场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光;立式循环撞击流反应器流场的粒子速度影像分析及数值模拟[D];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

5 蔺涛;空化撞击流技术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6 陈盈;圆射流与撞击流流场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刘朝霞;湍流撞击流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王会林;撞击流空化反应器流场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9 龙海军;水平撞击流干燥器撞击过程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沙源;撞击流吸收器喷嘴雾化特性与传质参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5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755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3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