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氧化石墨烯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5-12 03:26

  本文选题:氧化石墨烯 + 环境行为 ; 参考:《生态环境学报》2017年12期


【摘要】:由于具有优异的光学、力学、电学特性,氧化石墨烯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传感、航空航天、新能源、疾病诊断等方面。随着氧化石墨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其对环境的健康风险也日益引起关注。阐明氧化石墨烯的潜在毒性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科学客观评价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健康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总结了纳米氧化石墨烯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基础上、系统综述了氧化石墨烯对水生生物、陆生植物、大鼠以及微生物的毒害效应并探讨了氧化石墨烯生物毒害效应的可能机制。研究发现,氧化石墨烯在环境介质中主要形成稳定胶体且具有难以降解和易于多介质间迁移等特点;同时,氧化石墨烯还可以进入藻类、鱼类、植物、大鼠以及微生物细胞内并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炎症发生、多种细胞器损伤和组织器官形态异常。此外,研究还发现纳米氧化石墨烯还会导致DNA氧化损伤和DNA断裂等遗传毒性和诱导生殖毒性相关的小RNA异常表达。因此,对不同环境介质中纳米氧化石墨烯的环境行为和毒性效应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可在纳米氧化石墨烯的暴露定量分析,纳米氧化石墨烯与生物大分子间的交互作用及长期低剂量下纳米氧化石墨烯的毒性效应3个方面加强研究。文章可为进一步阐明氧化石墨烯的健康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Because of its excellent optic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graphene oxide nano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in sensing, aerospace, new energy, disease diagnosis and so on. With the extensive production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oxide, its health risks to the environment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potential toxic effect of graphene oxide and its mechanism for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health risks to human bod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of graphene oxid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media, the effects of graphene oxide on aquatic organisms and terrestrial plants we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toxic effects of rats and microbes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toxicity of graphene oxide were discuss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graphene oxide forms stable colloids in environmental media and is difficult to degrade and easy to migrate between different media. At the same time, graphene oxide can also enter algae, fish and plants. Oxidative stress in rat and microorganism cells leads to inflammation, multiple organelle damage and abnormal tissue and organ morphology. In addition, it was also found that nano-graphene oxide could cause DNA oxidative damage and DNA breakage and induce small abnormal expression of RNA associated with reproductive toxici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toxicity of nano-graphene oxide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media. In the futur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ano-graphene oxide expos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no-graphene oxide and biomolecules, and the toxicity of nano-graphene oxide at a long time and low dose could be further studied.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elucidating the health risk of graphene oxide.
【作者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81273127) 东莞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GC200109-17)
【分类号】:TQ127.11;X17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洁;刘加强;房兵;王羽希;杨志;;氧化石墨烯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3年06期

2 孙颖;丁佳丽;宗皓;王健丹;吕晓迎;;白蛋白和石墨烯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3 谢爱娟;周民;罗士平;尹俊;孔泳;;基于聚邻苯二胺/石墨烯修饰电极的肠道病毒71型(EV7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刘雪;王兰;韦彩云;;氧化石墨烯修饰碳离子液体电极同时测定鸟嘌呤和腺嘌呤[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胜韬;吴蕊含;;石墨烯材料对小麦的毒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2 温燕勤;李迪;樊春海;;石墨烯纳米探针对金属银离子的检测[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曲广波;刘思金;;氧化石墨烯通过破坏细胞骨架和氧化应激途径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和功能损伤[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刘清海;魏丽;崔荣丽;李彦;;基于表面增强效应的石墨烯氧化物对细胞拉曼成像的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清海;魏丽;李彦;;基于表面增强效应的石墨烯氧化物对细胞拉曼成像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媛媛;祁晓炜;李光九;孙伟;焦奎;;石墨烯和纳米金修饰电极检测李斯特氏菌特征DNA序列[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李景虹;;细胞内ATP和miRNA的分析与成像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4分会:纳米生物传感新方法[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叶十一;二维类石墨烯材料抗病毒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江波;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制备及其用于蛋白组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海波;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端粒酶的新型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红敏;氧化石墨烯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2 罗银婵;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的微生物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鹏;石墨烯对植物的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胡建芬;石墨烯吸附Fe原子探测碱基分子[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静;功能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细胞毒性和基因转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6 常海伟;石墨烯吸附多氯联苯及其对植物毒性的影响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7 彭兰;氧化石墨烯荧光探针用于核酸酶的热动力学分析和药物筛选[D];湖南大学;2016年

8 徐国标;基于石墨烯电极的细胞内嘌呤代谢传感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6年

9 赵明;图形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对神经细胞生长的调控[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绚;石墨烯及其表面官能化衍生物对大型n灥难趸ばв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76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876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