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燃料电池同步去除硫化物及产电的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硫化物 + 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 ; 参考:《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对比研究空气阴极单室与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在去除硫化物及产电性能。当硫化物浓度为100mg/L,共基质葡萄糖浓度为812 mg/L时,单室和双室MFC的最大开路电压分别达897.2 m V和821.7 m V,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340.0 m W/m~2和273.8 m W/m~2,库仑效率分别为5.6%和10.7%,单室MFC表现出更好的电能输出,而双室MFC的能量转化效率更高。单室MFC运行72小时后,含硫化物废水中的硫化物去除率为75.4%。含硫化物废水中的有机质也可以得到同步去除,TOC的去除率为17.8%。上述结果表明利用MFC去除硫化物并同步产电是可行的,阴极是系统的主要限制因素。
[Abstract]:The sulphide remov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 and double compartments microbial fuel cell (MFC) of air cathode were compared. When the sulfide concentration is 100 mg / L and the co-substrate glucose concentration is 812 mg/L, The maximum open-circuit voltage of single-cell MFC and double-chamber MFC are 897.2 MV and 821.7 MV, respectively,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is 340.0 m W/m~2 and 273.8 MW / mm2, and the Coulomb efficiency is 5.6% and 10.7%, respectively. The single-cell MFC has a better power output, while the two-cell MFC has higher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After 72 hours of operation of single chamber MFC, the sulphide removal rate of sulfide-containing wastewater is 75.45.45%. The removal rate of TOC from sulfide-containing wastewater was 17.8%.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to use MFC to remove sulphide and produce electricity synchronously, and cathode is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 of the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307117)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022120005)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0657)资助
【分类号】:TM911.45;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静;冯雅丽;李浩然;刘志丹;周良;;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2 关毅;张鑫;;微生物燃料电池[J];化学进展;2007年01期
3 洪义国;郭俊;孙国萍;;产电微生物及微生物燃料电池最新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4 谢珊;欧阳科;陈增松;;微生物燃料电池在污水处理领域应用的最新进展[J];广东化工;2011年07期
5 师波;徐振波;;微生物燃料电池废水生物处理技术[J];广东化工;2011年10期
6 黄健盛;李崇明;穆斌;穆世江;封丽;张韵;;微生物燃料电池——新型产能及废水处理技术[J];三峡环境与生态;2012年02期
7 ;美研制出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08期
8 ;微生物燃料电池 除污发电两相宜[J];青海石油;2012年01期
9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及废水发电[J];科技促进发展;2012年07期
10 吴丽;陈晓;张秀云;于芳;;同步废水处理及产电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2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子传递及电极反应研究[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2 付玉彬;;海底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和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3 孔晓英;李连华;李颖;杨改秀;孙永明;;葡萄糖浓度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4 袁勇;庄莉;周顺桂;;盘管式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及其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5 喻玉立;袁用波;胡忠;;产电菌的选育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6 陈禧;王炜;彭香琴;刘宇波;幸毅明;;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与材料研究进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7 张甜;彭汉勇;陈胜利;杨汉西;;基于大肠杆菌催化的微生物燃料电池[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成少安;;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扩大化设计[A];广东省科协资助学术会议总结材料[C];2010年
9 王金q,
本文编号:1930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93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