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材料动态压缩强度的应变率强化规律
本文选题:混凝土 + 应变率效应 ; 参考:《高压物理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混凝土材料的动态压缩强度具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而且在低、高应变率下压缩强度的动态强化因子(Dynamic Increase Factor,DIF)与应变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别。参考近30余年相关文献中大量的混凝土动态压缩实验数据,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在不同应变率阶段混凝土压缩强度DIF的变化规律,分析准静态压缩强度对压缩强度DIF的影响规律。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混凝土材料在不同应变率区间内压缩强度DIF的预测表达式。研究表明:混凝土材料的压缩强度DIF随着应变率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具有相似的线性关系;压缩强度DIF曲线按照斜率变化分为3个阶段,且在高应变率下斜率最大;不同准静态压缩强度的混凝土DIF随应变率变化的规律有少许区别,但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DIF随应变率递增的趋势与准静态压缩强度没有明显的联系。
[Abstract]:The dynamic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material has obvious strain rate effe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Increase factor and strain rate is obviously different at low and high strain rate. Referr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data of concrete dynamic compression in recent 30 years, and combining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variation law of concrete compressive strength (DIF) in different strain rate stages is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quasi-static compressive strength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DIF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fitted to obtain the DIF expression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materials in different strain rate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DIF) of concrete materia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rain rate,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DIF curv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slope change, and the slope is the largest at high strain rat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tion of DIF with strain rate for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quasi-static compressive strength, but there is no obvious limit between them. 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 between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DIF with strain rate and the quasi-static compressive strength.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472008,1120220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M501057) “力学”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开放基金(xklx151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0915118801)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万锋;;论混凝土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甘肃科技;2006年02期
2 宁建国;商霖;孙远翔;;混凝土材料动态性能的经验公式、强度理论与唯象本构模型[J];力学进展;2006年03期
3 贺勇;王火明;;特殊功能混凝土材料综述[J];山西建筑;2007年04期
4 黄世谋;赵新亚;;混凝土材料的历史与发展[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覃维祖;;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在低碳经济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J];混凝土世界;2011年07期
6 周道传;朱海堂;;电磁波在混凝土材料表面的透射率研究[J];功能材料;2011年S4期
7 ;《现代混凝土材料理论与应用》出版[J];混凝土;2011年10期
8 熊百平;;高层建筑混凝土材料的选用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01期
9 宋小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苏博特”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纪实[J];混凝土世界;2012年06期
10 庞毅;;浅谈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工程项目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2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忠忠;周富生;;混凝土材料对结构裂缝的影响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 郭力;李万金;郭小明;糜长稳;;考虑内部界面影响的混凝土材料损伤破坏过程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姚武;;混凝土材料性能的现代测试技术与方法[A];2013年全国建材建工测试与评价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技术交流会会议资料集[C];2013年
4 刘海峰;宁建国;;冲击荷载下混凝土材料一维本构模型[A];第十二届现代数学和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顾祥林;付武荣;汪小林;洪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破坏过程模拟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6 李安柯;杜修力;路德春;曹胜涛;;混凝土材料的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7 陈小佳;周庆华;;基于传递熵的混凝土材料退化超声信号识别[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戴上秋;杜成斌;陈灯红;;基于时域比例边界有限元法的混凝土材料动应力强度因子计算[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许超;黄慎江;;混凝土材料性质对其碳化的影响[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10 何晓慧;周云麟;;水在混凝土材料中的特殊作用及其性能[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兴义;论传统混凝土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N];建筑时报;2011年
2 记者 韩庆s⊥ㄑ对,
本文编号:1946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1946067.html